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香港人?中國人?港青年身份認同調查引深思

黃穎
2018年4月11日

香港建制派的一份報告指出,香港高中學生在日常生活方面,與內地對接程度頗為緊密。然而,也有不少學生認為港人身份與中國人身份不能相容。學者認為,青少年在瞭解內地發展的情況下仍產生抗拒情緒,值得社會反思及探究。

Hong Kong - Stundenten Protestieren
資料照片:香港浸會大學的學生抗議活動(2018年1月)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K. Cheung

(德國之聲中文網)香港建制派新民黨周二(4月10日)公佈"青少年國民身份"研究報告。報告稱,九成半香港學生曾到訪內地、八成半懂得閱讀簡體字、近七成有使用微信等。然而,在身份認同方面,約27%同學對中國未來可以成為世界強國表示"一半半"。有3成多的學生認為港人身份與中國人身份不能相容;願意到內地工作或定居的亦僅有兩成多。而中國歷史和國民教育獨立成必修科的問題,分別只有19.9%及15.4%人表示同意。

該調查由新民黨與香港教育大學香港研究學院合作,於去年10月至今年2月期間進行,訪問了1279名中四至中五學生,當中有78.7%同學在香港出生;20.2%在內地出生。

與內地對接程度密切 超過九成曾到訪內地

調查發現,高達95.1%學生曾到訪內地,85%懂得閱讀簡體字,68.9%有使用社交軟體微信;28.1%同學在一個月內,多次使用淘寶等內地購物網站,而46.7%曾乘坐中國高鐵。在軍事外交方面,分別有9.9%和17.6%的受訪者,有興趣參軍和在中國外交部工作。與此同時,近八成人在一年內有觀看內地的電影、電視劇或綜藝節目,四成半同學表示有喜歡的內地影視人物、約26%表示有喜歡的內地運動員,亦有逾三成七同學表示有關注內地國家隊參加的體育項目與賽事。

願到內地工作及定居僅約二成

在國民身份認同方面,被問到港人身份與中國人身份能否兼容時,約36.6%受訪者表示"一半半",認為不可能的有近三成,表示"非常可能"及"完全不可能"的分別為9.6%及8.7%;約27%人對中國未來可以成為強國表示"一半半"。另一方面,32.1%受訪者表示願意到內地實習,願到內地工作的只有26.4%,近六成學生表明不願意到內地定居,願到內地定居的有22.5%; 調查結果發現,逗留內地的時間越長、表示願意的同學越少。

「青少年國民身份」研究報告發布會現場照片圖片來源: DW/V. Wong

對於是否贊成國民教育及中國歷史成為獨立必修科,逾4成同學認為不應該,支持國民教育的僅15.4%,而支持中史獨立成科的僅兩成。

學者:社會值得反思

香港教育大學香港研究學院總監呂大樂認為,是次研究數據很有啟發性。呂指出,社會普遍認為,香港的年青人是基於對內地缺乏認知,不瞭解國家發展,因而對國家產生抗拒情緒。然而調查數據顯示,不少年輕人常探訪內地,亦有接觸內地網路信息及文化產品,比率較外界想像為高。然而,年青人在有接觸內地的情況下,仍對國家有很多批評,值得社會反思和重新理解。

與此同時,呂大樂強調,香港社會經歷數年的社會運動事件後,青年在身份認同上沒有想像中負面,希望社會多透過對話與青年加強溝通。

葉劉淑儀"驚喜"一成同學願意參軍

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認為報告有"驚喜"之處,她表示想不到這麼多同學曾到內地和乘坐過高鐵,反映香港學生與內地對接密切,且有一成同學願意參加解放軍。

她認為願意到內地工作的青年不多,情況非常正常,因為高一、二的同學仍然喜歡圍繞著家庭及朋輩,不太願意到陌生的地方居住及工作。

至於大部份同學都不希望中國歷史和國民敎育教成為獨立成必修科,葉劉淑儀認為,對同學們來說,學業本身很繁重,相信加插任何一科必修課同學們也不太願意,她指就連自已女兒當年也很懼怕中國歷史,建議教育局應改以更生動的教學方法,考試內容不要考得太深奧等,從而加強同學對中國歷史的認識。

港式文化根深蒂固?

被問及近三成學生認為香港人與中國人身份不可能兼容,情況是否欠理想,葉劉淑儀認為,過去百多年,香港與中國的發展歷程截然不同,而港式文化根深蒂固,她相信同學們長大後,國民身份也隨人生經歷而增加,強調不用太擔心。她又認為,政府應領導kol(意見領袖)和賢達,多灌輸中港之間的包容性。

今年17歲的陳瑞秋,香港出生,念高中二年級,父母均在內地出生及後移居香港。瑞秋告訴德國之聲,她曾多次往內地交流、遊玩及探親,感到內地的經濟發展的確很迅速,然而彷彿跟自己的關係並不大。瑞秋說她兩年前已開了微信賬戶,也常光顧內地淘寶購物網站,更自豪地成為家裡第一個懂得用微信及支付寶付款系統的人。

瑞秋認為香港人跟內地人身份是可以兼容,然而她還是強調自己為"香港人"。她憶述一次往台灣交流期間,有人說香港等於中國內地,她急忙澄清,香港是中國的一部份,但不等於內地, 是一個特別行政區。

瑞秋強調自己對內地人沒有反感情緒,本身也有一些國內的同輩親屬及朋友,大家交往也很融洽。然而,在一些政治敏感的議題,例如中國共產黨、中國維權等話題,她都避免去觸碰,不希望因為彼此立場不同而爭少。因為她心底裡知道,"大家彼此的文化及價值觀仍存著很大差距"。

瑞秋表示,如果問她是否愛中國,若十分為滿分,她給自己打六分。她認為中國政府太重視門面工夫,如三峽工程影響數千萬群眾要遷徙;而政府一方面強調要幫助民工及戶籍問題,另一邊卻趕走低端人口等做法,她便不能認同。

另一方面,被問到將來是否願意往內地實習、工作或定居,瑞秋笑言,相信機會不大, 因為在內地,一些熱門的社交網站如FACEBOOK、YOUTUBE 都被禁用,"沒有這些我可沒法生存呀! "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