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香港佔領運動升級

任琛/石濤(香港電台、路透社)2014年12月1日

香港佔領運動宣佈行動升級,示威者和警方再次發生衝突。示威者試圖包圍政府總部,期間有數十人被捕。港府宣稱,警方的退讓不是軟弱。學聯則表示,支持佔領的民意仍然十分強大。

Hongkong Protest Demokratie Aktivisten 1.12.
圖片來源: Reuters/Bobby Yip

(德國之聲中文網)本周一(12月1日)晨間交通高峰時段,香港示威者和警察發生衝突。之前,香港學聯及學民思潮組織號召圍堵政府總部。周日晚間,學聯通過其臉書帳戶呼籲市民圍堵政府總部至明天上班時間,癱瘓其運作。學聯要求,特區政府必須回應學聯和不同團體的訴求:撤回人大"八三一"框架,重啟政改五步曲。否則學聯將繼續圍堵政府總部,直至政府權力歸於人民。

這一號召得到了部分香港市民的回應。據香港電台報導,有大批市民從周日晚間開始,通宵聚集金鐘響應行動,並與警方對峙。雙方爆發多次衝突,持續至早上,警方配備防暴裝備,在港鐵站海富中心出入口戒備。

11月30日至12月1日晚間,香港警方和頭戴黃色工程帽的示威民眾發生衝突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C. McGrath

另據香港媒體和學聯消息,有示威者曾一度佔領龍和道東西方向全線,警方多次施放胡椒噴霧及揮動警棍驅趕示威者,多人受傷,其中包括至少11名警員。到目前為止,警方已經拘捕大約40人。香港學聯表示,有大批市民沖出龍和道,令警察將防線不斷後撤。學聯也在臉書上公開了大量示威民眾和警方對峙的照片,併發出了"金鐘告急,全力增援"的呼籲。香港新聞台播出了一位滿頭是血的年輕示威人士接受採訪的畫面。

曾身在現場的德國之聲駐香港特約記者黃穎對警方的做法感到「非常驚訝」。「尤其是在看到很多警察拿著警棍不停的打打打。因為我覺得警察他們自己也是失控了。就好像抓起一個人就不停的打打打打。對女生也是這樣子,抓著她們,按在地上,不停的打她們……我自己看到他們用警棍,不停的打。頭、背部、手、不停的在打下去。也不看人的,基本上見人就打……有些人真的本來是要走的。可是(警察)他們就抓著他的手,不停的用警棍打下去。」

從香港學聯最新公佈的消息來看,警方已經重新獲得了對金鐘海富中心附近大部分地區的控制,封閉了附近的公園及多條街道。警方批評示威者有組織衝擊警方防線,有違非暴力原則,政府亦對示威者行動予以最強烈譴責。由於通道受阻,政府總部本周一上午宣佈暫停開放,至下午才能恢復運作。立法會原定早上舉行的會議也被迫取消。

警方已經逮捕了約40人圖片來源: Reuters/B. Yip

同時,香港特首梁振英周一向當地媒體表示,理解市民對修改本港普選特首辦法有爭議,但強調人大常委的決定不會修改,離開基本法或人大決定的方案"都不可能是真"。他警告稱,所有仍然佔領或今晚打算重返佔領現場的人士,尤其是學生,"不要以為警方過去的忍讓等於無力處理佔領事件,不要以為警方的忍讓是軟弱。"

前方記者黃穎認為,香港警察此次對金鐘圍堵政府總部人群的施暴力度,和之前相比有所不同。「很多女生昨天真的是哭的不得了。我自己當了記者這麼多年,之前也沒有見過這麼暴力的情況。」

學聯秘書長周永康則表示,行動目的是要令公務員不能上班。當晚的堵塞,"已充滿展示群眾力量同決心。政府不要痴心妄想,消極以為拖延會解決問題,民意仍然十分強大"。他向香港電台表態稱,某種程度顯示,行動已經成功,也會對行動負責。但隨後,周永康的態度發生轉變,於周日凌晨5點左右對外承認,此次圍堵行動其實是失敗的,因為還沒有貫徹癱瘓政總的目標。

前方記者觀察到,周日至周一晚間對政府總部附近道路的圍堵僅持續了兩三個小時左右。一些群眾和學生覺得當晚的情況和之前的計劃相比有很大的落差,所以情緒也比較激動。有人不聽從學生的命令,造成了不良效果,也導致多人受傷。

另外,英國政府原本計劃派遣一組委員前往香港,調查中英兩國1984年達成的「一國兩制」協議的實施情況。其入境申請遭到了中國方面的拒絕。對此,英國首相卡梅倫周一表態稱,中國當局的做法是「錯誤的」。其發言人透露,英國外交大臣韓蒙德(Philip Hammond)已經在上星期的維也納會議期間,向中國外交部表達了不滿。英國議會下院外委會主席奧塔威(Richard Ottaway)稱中方的反應是「公然對抗」。

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周一在記者例會上表示:香港事務純屬中國內政。中方多次表明,堅決反對任何外國政府、機構或個人幹涉香港事務。關於英議會下院外委會派團赴港進行所謂「調查」,中國中央政府和香港特區政府早已多次向英方表明了堅決反對的立場,要求其取消赴港計劃。如英方個別議員執意而為,那才是公然對抗,這不利於中英關係發展。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