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香港媒體看「六四」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br>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4年6月6日

「六四」十五周年,成為這幾天香港媒體關注的焦點之一。香港《信報》發表署名文章,題目是《六四十五周年,記取歷史教訓》。

2004年6月4日香港市民在維多利亞公園舉行「六四」紀念大會圖片來源: AP

文章寫道:「決策者如能珍視人的生命價值和生存權,完全可以和平方式平息學潮;即使以武力驅散民眾,也只需水炮、催淚彈,一上場以坦克開路、發射體內爆炸的子彈,是喪失人性的報復亢奮。」。關於決策者的偏聽、偏信和專斷,文章在指出鄧小平偏聽偏信李鵬、李錫銘和陳希同的一面之詞後寫道:「極左分子多半以極左行為掩飾其貪污、腐敗、造假的惡行。……鄧小平大力推行經改有功績,但他偏聽偏信陳希同之流的匯報,鑄成本可避免的流血悲劇,這是無法從他的歷史中抹掉的過失。」

文章最後在評論中國法制不健全時寫道:「八九學潮中高層的最大分歧,在對學生請願的定性。……誰的實權大,誰抓'槍桿子',就是真理、法律的化身,順我者昌,逆我者亡。這是毛澤東以來家長制的教訓。」

與「六四」十五周年幾乎遙相呼應的是,香港政治局勢因「名嘴」封咪而再起風波。香港民主派人士和北京互相指責對方向香港媒體施壓或造謠誣蔑。有一個不爭的事實卻是:最近北京的對台港政策正在日益收緊。對此,香港《蘋果日報》今天發表署名「張華」的文章,題目是《北京的台港政策為什麼向左轉》。

文章說:「北京的對外政策近日急速「左」轉,變得愈來愈強硬、僵化,而且不顧後果,特別是香港和台灣政策,跟以往克制、理性的做法相比,今天中共高層在處理香港的民主化等問題上,意氣用事顯而易見。這種變化,其實跟中共內部激烈的權力鬥爭有很大關係。……中共從上到下,從中央到基層的領導都堅信:寧左勿右,左派是「革命的進步力量」,右派則是「腐敗的落後勢力」。歷次政治運動也表明,左派犯錯只會被批評,右派或自由派則可能丟烏紗,甚至掉人頭。因此,在重要關頭,只有表現夠左才能獲得信任或委以重任。」

《蘋果日報》接著寫道:「中共近年極力鼓吹的愛國主義,當中有不少狹隘的民族主義思想。現在改革開放取得一定成績,黨內和民間的排外、自大表現愈來愈明顯,也對中共領導層造成壓力,要他們在對外政策上及時反映國力的上升。因此,黨內鬥爭激烈時,在對外政策上表現得強硬一點,免受批評,是自我保護的手段。內政上已沒有「左轉」空間,改革開放絕不可能走回頭路。因此,對外政策特別是港台政策是他們表現強硬的最好選擇,既不受黨內批評,也不會出現災難性後果,最多被西方傳媒譴責。」

在外交方面,國家主席胡錦濤日內出訪波蘭、匈牙利、羅馬尼亞和烏茲別克四國。雖然臨行前有消息說,胡錦濤臨時取消了赴美國參加西方八國峰會,但一個月內中國領導人溫家寶、吳邦國和胡錦濤先後密集訪問歐洲,還是引起了香港輿論的密切關注。中國人大委員長吳邦國由五月二十二日開始訪問俄羅斯、保加利亞、丹麥、挪威四國;在此之前,溫家寶於五月二日至十二日,先後訪問了德國、比利時、義大利、英國和愛爾蘭,並成為歐盟東擴後首位到訪的外國首腦。香港《太陽報》的文章說:「中國三巨頭在一個月內密集訪歐,突顯歐洲在中國新領導層的多邊外交戰略中的重要地位,溫家寶、吳邦國訪歐都提及台灣問題。……分析人士認為,中國三位最高領導人在一個月內接踵出訪歐洲,共訪問十二個歐洲國家,這種外交安排是中共建政五十多年以來所罕見的,顯示中國重視發展對歐外交,以抗衡美國的單邊主義,建立多極化的世界。 」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