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社會香港

香港宏福苑大火:港府治理承受重大挑戰

周依恩 路透社、香港電台、《南華早報》等
2025年11月28日

香港宏福苑大火後,部分輿論將矛頭指向竹棚架,港府亦研議棄用,但遭質疑「模糊焦點」。有業界人士強調,重點不在於用何種材質的棚架,而是施工程序及管理問題。隨著立法會選舉將至,此案將為北京治港帶來挑戰。

圖為11月28日早晨的宏福苑。
大埔宏福苑五級火災是香港1948年之後死傷最慘重的大火。圖片來源: Tyrone Siu/REUTERS

(德國之聲中文網)香港新界大埔的宏福苑週三(11月26日)下午發生數十年來最嚴重火災,至週五(28日)下午為止至少已造成128人死亡,其中包含一名消防人員。在火勢延燒約40個小時後,消防處週五早晨表示滅火工作已經告一段落,並持續搜索失蹤人口。港府也將成立3億港元的基金協助居民,並向每戶災民發港幣1萬元緊急補助金。

起火的宏福苑是大型集合住宅區,蓋有8棟樓高31層的大樓,近期進行外牆維修工程,火災時火勢迅速蔓延至7棟大樓、波及近2000個住宅單位。港府成立專案小組展開調查,初步研判施工用的保護材料和防水帆布可能是導致火勢迅速蔓延的主因、部分窗戶更被施工公司以泡棉材料封死。香港警方迅速於27日清晨以涉嫌「誤殺」拘捕3名工程公司的董事和顧問。

香港特首李家超進一步要求,進行中的工程建案建商需在7天內提交文件,證明工程使用的建材符合防火標準。

港府政務司司長陳國基也說,發展局正與業界討論制訂路線圖,目標是在合適的工地環境下,以更耐燃的金屬棚架全面取代傳統的竹棚

火災責任歸屬待釐清

宏福苑大火後,部分網路輿論聚焦於竹棚架的火災疑慮,亦有說法稱中國普遍使用的金屬鷹架比香港傳統的竹棚更為「先進」,但一些香港市民質疑這樣的主張,認為這轉移了焦點、模糊事故的原因與責任歸屬。

現場照片顯示,大部分竹棚的骨架並未被燒燬,被燒黑的綠色施工網布懸掛在架上。

據香港電台、有線新聞等港媒報導,香港建造業總工會理事長周思傑認為金屬棚架的確較難起火,但竹棚也並非易燃。「我不是為竹棚辯護,從另一面看,如果燃燒時金屬受熱,令到金屬本身會發熱達到某個溫度會容易倒塌。」

針對港府欲全面改用金屬棚架,周思傑表示,工會對業界轉型持開放態度,但金屬鋼架如何在地狹人稠的香港有效運輸、安裝與儲存物料將會是問題。他還強調,現在的討論焦點不在於要使用金屬還是竹製材料的棚架,「不要將問題模糊過去」,重點是施工程序及管理的問題。

中國媒體澎湃新聞則引述上海應用技術大學副教授麻庭光說法指,這場大火的發生可能存在多重因素,包含外牆工程缺乏阻燃規範、冬季乾燥天候助推火勢、火情偵查與資源調度略顯遲滯等等,「當這些因素彼此疊加,任何一次點火都可能成為大災難的引爆點」。

香港人口稠密且建築空間狹窄,竹製棚架因靈活搭建、低運輸、低存儲成本等特性而常見於香港建築工法。圖片來源: Tyrone Siu/REUTERS

《南華早報》、香港01等媒體則指出,負責宏福苑外牆施工的「宏業建築工程」公司早有多次安全違規,捲入好幾宗跟棚架有關的訴訟案,且曾被定罪罰款。

此外,政府的管理是否有疏失也是關注焦點。2024年便曾有宏福苑居民向勞工處提出施工棚架與棚網的火災疑慮,但勞工處回覆時卻說,由於工程並未涉及明火,「發生火災的風險相對較低」,且現行規範未涵蓋棚架材料的阻燃標準;居民後續詢問時,勞工處又稱棚網的阻燃效能符合認可標準。

據香港媒體《法庭線》報導,勞工處稱自去年7月至今年11月,曾16次巡查宏福苑工程,且曾多次書面警告、提醒承建商須有適當防火措施。

27日,勞工處發言人表示,自28日起展開為期兩週的全港特別執法行動,巡查有大型棚架的樓宇維修工程的防火設施及火災應變安排。

宏福苑五級大火已造成128人喪生,數十人仍下落不明。火勢控制後大樓仍持續竄出濃煙,居民撤離後無家可歸。圖片來源: Zhu Wei/Xinhua News Agency/picture alliance

大火燃起北京治港重大挑戰 立法會選舉恐延期

香港長期的高房價引發民怨,許多人只能住在高度密集的大廈中,這些空間若發生災難將可能瞬間成為奪命陷阱。宏福苑大火發生之際,香港即將迎來原定12月7日舉行的立法會選舉,這場災難也成為港府與北京欲控制香港的重大挑戰。

李家超27日表示已暫停立法會選舉準備工作,接下來幾天會決定後續如何進行。香港前一次選舉延期是在2020年,名義上是因應新冠疫情,但也被視為北京打壓香港民主派的手段。近年香港民主陣營逐漸遭瓦解,民主派人士或遭監禁、或被迫流亡、或因被北京視為不忠而取消參選資格。

火災時,港府與北京領導層迅速展現「高度重視」,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6日晚間在北京指示要「全力撲救,最大限度減少傷亡和損失」,並向遇難者家屬和受災者表示慰問。

長期研究香港政治的學者盧兆興(Sonny Lo)認為,「北京現階段最重視兩件事:第一,政府將如何處理這場悲劇;第二,市民對港府的觀感會否因此改變」。

依照慣例,香港政府會針對重大事故召開公開聆訊調查,並由獨立法官主持;1996年九龍嘉利大廈火災的調查便促成了新的消防法規。但許多法律專家指出,如今涉及政府敏感議題時,香港的司法已不再獨立。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