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馬丁‧路德‧金遭暗殺50周年

Jennifer Wagner
2018年4月4日

50年前今天,也就是1968年4月4日,種族主義分子詹姆斯‧厄爾‧雷槍殺了著名民權活動家馬丁‧路德‧金。至今一直有很多人用馬丁‧路德‧金的話來激勵自己。

USA Martin Luther King Jr. - Rede "I have a dream", 1963
馬丁‧路德‧金1963年在華盛頓發表著名演講「我有一個夢想」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

(德國之聲中文網)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的一個很大的夢想是黑人和白人和平相處,每一位美國人都享有自由和公正,他的4個孩子能夠生活在一個不是根據膚色,而是根據其品行來評判一個人的國家。他的這個夢想使他被載入史冊。1963年8月23日,超過25萬人,其中也包括白人,聆聽了他在華盛頓的著名演講"我有一個夢想"。他的目標是:加強黑人的權利,讓人們關心他們在日常生活以及在找工作時面臨的困境。

馬丁‧路德‧金關於讓黑人和白人公平的共同生活的演講和想法激勵著人們。他本人很早就有了種族隔離的經歷。馬丁‧路德‧金1929年1月15日出生在喬治亞州的亞特蘭大,出生時的名字叫邁克爾‧金(Michael King Jr)。其父是一名牧師,母親是教師。孩童時代他經常和白人鄰居家的兩個男孩兒一起玩耍。直到有一天這個白人家庭的父母禁止他來找他們的兒子。

出於對馬丁‧路德的崇拜而改名

然而金並不因此屈服。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大學學習社會學和神學期間他都表現出色,儘管在他死後人們發現他的博士論文有些部分是抄襲。17歲時他在亞特蘭大做其父親的助理牧師。父子二人都虔誠的信仰上帝。

他們的名字就體現了這一點。1934年老邁克爾‧金(Michael King Senior )前往柏林參加浸信會世界大會。旅途中他閱讀了許多有關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的訊息並對深深被其所吸引。返回家鄉後老金將他自己和他兒子的名字都改為馬丁‧路德‧金。

他的兒子不僅對宗教感興趣,而且也閱讀亞裡士多德、柏拉圖和馬克思的著作,尤其對印度"聖雄"甘地的著作情有獨鐘。金說:"甘地對愛情和非暴力的執著使我發現了我所尋找的社會改革方法。"

羅莎‧帕克斯被逮捕成為導火索

馬丁‧路德‧金真正地積極行動起來是1955年黑人女民權活動家羅莎‧帕爾克斯(Rosa Parks)在蒙哥馬利的一輛公共汽車上因拒絕給一位白人讓座而被逮捕之後。

金與其他活動人士抵制了一年多的公共汽車,並取得了成效。最高法院於1956年禁止蒙哥馬利的公共交通有種族隔離現象。次年,金做了幾十個演講,並寫了一本關於他在蒙哥馬利的經歷的書。

金沒有偃旗息鼓--相反:他還對喬治亞州"自由乘車者"活動的參加者給予支持。參加這項活動的黑人分組舉行反對公共場所種族歧視的和平示威活動。最後,全國範圍內的黑人抗議活動產生了作用。 1963年6月,當時的總統約翰‧甘迺迪(John F. Kennedy)提交了"民權法案",該法案規定了廣泛的種族平等。一年後,甘迺迪總統被暗殺,新總統林登‧約翰遜簽署了該法案。

種族平等僅紙上談兵

儘管出現了這樣的政治發展趨勢,但是金和其他民權運動的領導人仍沒有放棄在1963年8月28日在華盛頓舉行示威的計劃。否則的話,就永遠不會有馬丁‧路德‧金在林肯紀念堂的激情洋溢的"我有一個夢想"的著名演講。

一年後,馬丁‧路德‧金榮獲諾貝爾和平獎。但是他爭取平等的鬥爭並沒有因此而停止。由於種族平等僅限於紙上,所以1965年他在阿拉巴馬州組織了從塞爾瑪到蒙哥馬利的遊行 ,呼籲人們關注白人和黑人之間不公平的選舉權。

警察多次阻撓遊行,但最終他們遊行到鄰近的城市。隨後,約翰遜總統改變意見並呼籲制定新的選舉法。國會在1965年夏天通過了相關的投票權法案。

與此同時,尤其是在加利福尼亞州和北部聯邦州的城市中,具有暴力傾向的團伙組織了起來。他們認為勢態發展過於緩慢。悲觀和失望情緒蔓延,最終導致馬爾科姆‧X和黑豹黨抗拒馬丁路德金的非暴力主張。

然而,金不僅遭到普通百姓的反對,而且與司法部的主要調查部門聯邦調查局的關係也緊張多年。聯邦調查局對他進行竊聽,將他視為共產主義者。金則指責聯邦調查局,對針對黑人的暴力行徑袖手旁觀。

同時,金也沒有被嚇倒。聯邦調查局無法阻止他的工作,直到詹姆斯‧厄爾‧雷(James Earl Ray)的出現。1968年4月4日,這位被多次定罪的種族主義分組在田納西州孟菲斯的一家汽車旅館的陽台上槍殺了39歲的馬丁‧路德‧ 金。該事件在美國很多城市引起嚴重騷亂,共導致39人喪生,大約1萬人被逮捕。

直至今天,馬丁‧路德‧金仍被視為美國歷史上的一位英雄,他的夢想伴隨著生活在美國的很多黑人。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