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緊挨羅馬式城門--Porta Nigra(黑門),豎立著巨大的馬克思雕像。觀光客們紛紛在作昂首闊步姿態的馬克思面前拍照留念。其中一人甚至帶來一架無人機,在5米高處繞飛,全視角拍下這座雕塑、馬克思的面容。
揭幕數周後,這個來自中國的禮物成了特裡爾的一個旅遊新景觀。
特裡爾旅遊新熱點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M. Probst 在馬克思誕辰200年之際,摩澤爾河畔的這座城市又重新找回了自己與這位共產主義思想先驅之間的認同感。這可是全新現象:本職工作是律師的旅遊向導施奈德(Walter Schneider)表示,數十年裡,這座城市對於這位"特裡爾之子"的態度可謂極不名譽,白白浪費了四、五十年。他指出,冷戰時期,在這座保守色彩濃厚的小城,很多人因這位哲人和經濟學家而感羞愧,極力避免讓世人注意到他。
在黑門斜對角的一棟房子上,只有一塊小小的匾牌提醒人們,馬克思(1818-1883)曾在那裡長大。歷史的諷刺:該樓底層,如今是一家"一歐元"廉價店。馬克思出生的那棟房子所在的布呂肯街,數年前方更名"卡爾‧馬克思街"。
一切都圍繞馬克思轉
瓶蓋上也是馬克思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S. Willnow 不過,自今年5月5日馬克思誕辰滿200年以來,情況驟變。除了古羅馬文化遺跡外,特裡爾的一切都在圍繞馬克思轉。城內各處都有紀念品出售,從印有滿臉胡須的這位男子頭像的咖啡杯,到磁塊,應有盡有。有一吃攤,供應"無產者早餐";一烘烤師提供"馬克思麵包";一餐館供應"馬克思牛排";就在馬克思出生的那棟房子的對面,一家葡萄飯店出售2016年度雷司令白葡萄酒,取名"資本論",售價不低:16.80歐元。
市場營銷活動中最受青睞的紀念品乃是藍紫色零歐元紀念紙幣,售價3歐元,正面是滿臉鬍子的馬克思;背面是黑門。該紀念紙幣前兩版共2.5萬張頃刻銷售告罄。現在,正趕制第三版。數量5萬。該市主管市場營銷的舒密茨(Alexander Schumitz)承認,"需求量這麼大,我們自己也大吃一驚"。
對他個人的這種市場營銷不僅會讓地下的馬克思輾轉反側,於心不安。特裡爾市裡也頗有人持狐疑態度。大眾銀行董事會成員約赫姆(Alfons Jochem)表示,眼下的市場營銷狂熱已讓他煩膩。不過,他指出,人們現在討論馬克思及其理念,這有積極意義。他告知,為了讓大眾銀行也能這樣,他為部門負責人組織了有關馬克思的系列報告會。
對所有特裡爾人和來訪者們來說,亦有充足的討論機會。從講解參觀4個展覽,到電影和戲劇,再到專題報告,年內,安排有300多場專項活動。
紀念年到來之前,平均每年就有約450萬人來特裡爾旅遊。這個摩澤爾城市的住宿條件僅能容納80萬人。今年,馬克思會給這個10萬人口城市新增多少遊客,到年底才會清楚。有關馬克思的大型展覽10月21日結束。
特裡爾的「有功之臣」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T. Frey 對中國遊客來說,特裡爾一直都是游覽重地。來自北京的陳姓一家在巴洛克式的馬克思誕生房子前拍了全家福。和許多旅歐國人一樣,他們一家三口在從法蘭克福機場到巴黎的旅途上,特意在特裡爾歇腳。參觀馬克思故居是不可或缺的項目。
陳爸說,馬克思的理論奠定了中國當代經濟和社會的基礎。參觀了展覽後,他的很多老鄉發現,對面的葡萄飯店的櫥窗內陳列著貼有馬克思標籤的酒瓶,可用來拍照,便興高采烈地拍下了照片,以為紀念。
黑門旁的西梅昂施蒂夫特(Simeonstift)廣場上的那座銅像現在成了新的遊客集散地標。圍繞中國贈給特裡爾的這一禮物,早有爭議。5月5日銅像揭幕,舉行示威以示反對的不僅是德國另類選擇黨的支持者,而且還有在中國遭迫害的法輪功運動成員。
批評之聲也來自共產主義暴政受害人組織聯盟。該聯盟聯邦主席多姆布羅夫斯基(Dieter Dombrowski)解釋說,重心分配嚴重失衡:"共產主義受害者們白白地期待有一座警示碑"。基督升天節之夜(5月10日),特裡爾發生一起縱火案,馬克思銅像雖未受損,但這一事件表明,這座塑像頗受爭議。
馬克思故居前的中國人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導游施奈德認為,特裡爾沒有自己豎一座雕像來紀念馬克思,而是讓中國贈送,"令人不齒"。他指出,科隆市政廳前的一座紀念塔上從1988年以來便有卡爾‧馬克思,作為該市有功之臣,和其他名人一起,位列其中。
馬克思或許是影響最大的德國哲學家。很難說,他是否也喜歡人家根據他的著述所做的事情。極權主義並非他的中心思想。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kg-images 馬克思不只是一位大思想家。他也是一位傑出的修辭學家。他的經濟學分析同時也是對現代生活環境的敏銳描寫。這位哲學家說,在經濟壓力下,人們「終於不得不用冷靜的眼光來看……他們的相互關係」。資本主義和啟蒙悄悄結成私下聯盟。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H. Guttmann 馬克思在浪漫有加的環境下長大。他的家鄉城市—特裡爾(Trier)所處的摩澤爾河谷(Moseltal)是德國最美麗的文化環境之一。這裡與法國相距不遠。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偉大理想—「自由、平等、博愛」,很快也傳到了特裡爾。
圖片來源: imago/Chromorange 年輕時代的馬克思曾是一位極浪漫的抒情詩作者。在一首詩中,他寫道:「我內心充滿永恆的沖動/永恆的激情,永恆的灼熱。」這些詩行的對像是他的崇拜者燕妮‧馮‧威斯特法倫(Jenny von Westphalen)。她為之全然傾倒:1843年6月,這對青年永結連理。先是在登記處登記。不久後,儘管馬克思不信教,仍還舉行了教堂婚禮。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kg-images 馬克思終生不知如何與錢打交道。全家長期經濟拮據。1840年代中期,他結識了富裕而又學識豐富的廠主之子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這對他不僅在作品出版上、也在經濟上是一大幸事。恩格斯定期接濟他。馬克思雖仍繼續被迫典當家物,但不再那麼頻繁了。
圖片來源: imago/Caro 馬克思在其主要著作《資本論》中寫道,為束縛資本家,需要實現「生產資料社會化」,由此,「資本主義的外殼」才能最終被爆破,「剝削者們」才會受到鉗制:「剝奪剝奪者」。順便提一下,從這一用語中可以看到,老派社會主義者們熟諳拉丁文。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kg-images 1851年,查理‧路易‧拿破侖‧波拿巴(Charles Louis Napoléon Bonaparte)步其榜樣拿破侖帝後塵,在法國為自己黃袍加身;馬克思對此作了仔細觀察。他指出,「黑格爾在某處說過,一切偉大的世界歷史事變和人物可以說都出現過兩次;他忘了補充說:第一次是作為悲劇,第二次是作為鬧劇。」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kg-images 世上諸多專制政權也以馬克思之名奪權,以暴力實踐他們以為在其著作中所獲得的那個政治學說。馬克思本人似乎早早就感覺到了這一災難。據傳,他說過這樣的話:「我只知道:我不是馬克思主義者。」這一說法雖難以確證,卻對其著作中同樣具有的自由主義觀點表達了敬意。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kg-images 東方是「紅」的— 非洲亦然。在衣索比亞,人們就是這樣稱頌馬、恩的。與列寧一道,他們被視為該國將為之奮斗的偉大未來的保障者。以這一未來的名義,馬克思的著作被宣佈為絕對正確的學說。就像1987年在亞的斯亞貝巴舉行的蒙格斯圖(Haile Mengistus)奪權13周年紀念慶典所示那樣,大眾必須對這一學說表達歡呼之情。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A. Joe 直至1989年,馬克思的哲學一直被東歐專制政權所用。終於,它們在財政上難以為繼了。社會主義諸國出乎意料地一朝瓦解。先是匈牙利開放了通往西方的邊界,已逗留在那裡的東德公民們只有一個念頭:離境。自1989年起,馬克思暫時不再被人提起。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共產主義破產後數年,馬克思再度出現。此處是在柏林,作為涂鴉人物。他的體恤衫上寫著:「我向你們解釋過,你們如何能改變世界。」他自己,早已進入退休年齡,不得不以收集瓶子為生。人們或許會認為,革命成了一種未完結的項目。但首先是,它得先啟動。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NurPhoto/A. Widak 中國藝術家吳蔚山創作的這個馬克思雕像高4米。吳蔚山一邊打量著這位哲學家,一邊解釋說,「他長長的發須和大衣體現了他的智慧。」在特裡爾,人們曾猶豫了很長時間,是否該接受來自中國的這一塑像,因為中國惡劣的人權狀況。馬克思是否想到過這一點?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H. Tittel 1883年,馬克思在倫敦逝世,終年64歲。從此,他長眠於那裡的海格特公墓(Highgate Cemetery)。「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雕塑家布拉德肖(Laurence Bradshaw)將其或許最著名的呼籲鐫刻於墓碑上。斗轉星移,此言未易。但是否也會有實際行動?若然,是否又是正確的行動呢?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kg-images
凝煉/雨涵(福音教通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