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揭牌 中國怒批「性質惡劣」

2021年11月18日

中國對台灣設立「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表達強烈抗議。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怒批立陶宛「損害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粗暴干涉中國內政」,並警告由此產生的一切後果必須由立陶宛負責。

Taiwan eröffnet Botschaft in Litauen
圖片來源: The Taiwanese Representative Office in Lithuania

(德國之聲中文網)台灣外交部周四(11月18日)午後發布新聞稿宣佈,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正式成立並掛牌運作,開啟台立關係交流合作新頁。該辦事處即日起將負責立陶宛全境包含領事等業務。

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周四深夜回應相關詢問時表示,「立陶宛政府不顧中方強烈反對和多次勸阻,批准台灣當局設立所謂『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此舉在世界上製造一中一台,公然違背一個中國原則」。

他批評立陶宛背棄在兩國建交公報中的政治承諾,「損害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粗暴干涉中國內政,性質極為惡劣,中國政府表示強烈抗議和堅決反對,將採取一切必要措施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由此產生的一切後果由立方負責」。

趙立堅要求立陶宛「立即糾正錯誤決定」,也正告台灣當局「妄圖挾洋謀獨是打錯了算盤,注定逃脫不了失敗的下場」。

台灣總統蔡英文則在推特上寫道:「很高興慶祝台灣駐立陶宛代表處的成立。這標誌著我們的民主夥伴關係向前邁出了重要的一步,並為更緊密的台立合作奠定基礎。」

將出任首任駐立陶宛代表的現任駐拉脫維亞代表黃鈞耀對法新社表示:「我們非常高興有機會成為台立關係的促進和推動者」。
他認為此次能以「台灣」名義設立代表處意義重大,「我們不會過多地強調地緣政治背景。作為我國的代表處,我所關注的促進實質關係。」

值得關注的是,立陶宛1990年從蘇聯獨立後的首任元首維陶塔斯‧蘭斯伯吉斯(Vytautas Landsbergis)親赴台灣代表處祝賀。立陶宛國會外交委員會主席帕維利奧尼斯(Žygimantas Pavilionis)形容這是「歷史性的一天」。中央社引述帕維利奧尼斯稱,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的設立是自由民主的勝利。

台灣在7月公佈將在立陶宛設立代表處。台灣總統蔡英文當時曾表示,該代表處的成立是重要外交突破,兩國的友好關係將更上一層樓。 立陶宛也正籌備在台灣設立經貿辦事處。

這是台灣繼2003年在斯洛伐克設立代表處後,相隔18年再次於歐洲國家設立代表處。在中國日益強勁的外交攻勢下,台灣目前僅存15個邦交國,但台灣以"台北"名義在許多國家設有實質上為大使館的代表處。歐盟國家、英國、澳洲、美國等也在台北設有辦事處。

台灣與立陶宛宣佈互設代表處後立即引發北京強烈不滿。中國外交部8月10日宣佈召回北京駐波羅的海國家立陶宛大使,同時要求立陶宛召回駐中國大使,以表達對立陶宛允許台灣以"台灣"名義設立"代表處"的堅決反對。

歐盟和美國則紛紛表態支持立陶宛與台灣深化關係。歐盟理事會主席米歇爾及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10月28日在給由歐洲議會及歐洲多國國會友台小組成立的"福爾摩沙俱樂部"(Formosa Club)的署名回函中,對立陶宛與台灣互設代表處表示支持。信中寫道,歐盟維持"一個中國"政策不變,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中國的合法政府,與此同時,歐盟及其成員國有意及有權繼續發展對台關係及合作。"我們是志同道合的夥伴,擁有共同價值和理念,特別是在民主、法治和人權方面。台灣是(亞洲)地區重要的經濟和高科技合作夥伴。"

文末強調,針對歐盟成員國的威脅、政治壓力和脅迫性措施是不可接受的,歐盟將反制此類行為。"歐盟內部的統一和團結仍是維護與所有國家利益和價值觀的關鍵,特別是面對中國。"

對歐洲理事會主席和歐盟委員會主席所發表的聯名信,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曾在10月30日做出回應稱:"我們堅決反對台當局在國際上製造'兩個中國'和'一中一台'的圖謀,堅決反對建交國同台當局進行官方往來,敦促立陶宛政府恪守同中國建交時所作莊嚴政治承諾,不要作出不可挽回的錯誤決定。歐方應當採取正確立場,防止干擾中歐關係健康發展。"

美國也多次表示支持立陶宛與台灣發展互惠關係。美國國務卿布林肯9月與立陶宛外長藍斯柏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在華府會晤時,讚揚立陶宛捍衛民主與自由,並重申美國對立陶宛的支持"如鋼鐵般堅定"。

美國跨黨派議員11月初則提出決議案,支持立陶宛與台灣發展關係,並鼓勵世界各國支持立陶宛對抗中國的脅迫。

© 2021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