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駕著飛機去考古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br>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3年10月10日

航空攝影考古對於許多人來說是一個陌生的概念。航空與考古、天空與地下,貌似天壤之別的事物之間如何存在關聯?任教於德國波鴻大學的宋博士接受了德國之聲記者的採訪,向我們描繪了這門與前衛科技相結合的古老學科。

秘魯出土的古代容器碎片圖片來源: AP

宋寶泉博士自1992年以來就是波鴻大學的講師,他講授的專業是遠古和古代史。80年代,宋寶泉在巴伐利亞學習航空照片考古藝術,學習如何從飛機上發現考古點:比如地下有舊城牆的地方,上面的莊稼長得疏疏落落。而以前是墓穴的地方,土質就比較松軟,上面的植物也較茂盛。在下午的斜陽下,人們能夠清楚地看出其中的區別。即使是人口密集的城市,這種方法也很靈驗。

宋寶泉說:「通過航空攝影考古的方法,我們發現了很多新遺址。有新石器時代的居住遺址,青銅時期的墓葬,主要是羅馬時期的建築遺址,如兵俑、居住地、羅馬的古城。」

宋寶泉趴在工作台上認真地觀察著他今年夏天拍攝的幻燈片。他知道,很多埋藏在地下的古跡即使認真觀察也難以發現,因為航空攝影考古有它的侷限性,只能調查接近地表的文物古跡。能夠觀測到的深度限制是地表以下60公分。

儘管這樣,宋博士還是認為這是考古的一個好方法。他準備將這一方法傳播到中國去。宋寶泉1961年出生在天津,1982年,作為文化大革命後的第一批留學生被派到德國來。1993年,作為一個考古學家他帶著所學的知識回到中國,並打算在山東和江蘇等地來檢驗這種考古方法的可行性。

宋寶泉和波鴻大學的同事們在北京歷史博物館成立了一個中國遙感航空攝影考古中心。大眾汽車公司資助120萬馬克。自1999年以來,中國政府每年為這個中心撥款400萬元人民幣。宋博士親自培訓了航空照片的分析人員。宋博士還寫了一部題為「遙感考古學」的專著。他希望能用這種方法更好地保護中國的古文物。他說:

「航空攝影考古是文物保護的一個重要手段。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在一個地區進行系統的考古調查工作。這種前期工作持續的時間越長,對文物保護越有利。因為只有發現了埋藏地下的文物古跡,開采時才可能保障古物的完整無損。如果純屬意外發掘,古物往往會遭到很大的破壞。」

儘管媒體會對偶然出土的文物感到歡欣鼓舞,但對考古學者來說,這意味著文物將有滅頂之災。山東淄博市就是一個例子:在1938年日本人拍攝的一張行政區的照片上,宋博士還能看到2700座墓丘。而當1999年他前往那裡進行實地考察時,就只剩下了190座。濟南到青島的高速公路修建工程中,許多墓穴遭到破壞。

宋寶泉在波鴻的許多學生常常問起他在中國的工作。德國學生對中國的考古興趣正在不斷增長。但宋寶泉說:「德國學生不能閱讀中文的原始資料。如果在德國從事中國考古教學,首先必須翻譯大量的文字資料,才可以開始考古教學工作。這無疑是很大的障礙。」

只要天氣允許,宋博士就會立刻駕駛飛機去拍攝航空照片。在他的辦公室裡掛著一張歐洲地圖-一張從大型客機的駕駛倉裡拍攝的航空照片。航空攝影對宋寶泉來說不僅是工作,也是興趣所在。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