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駭客疑雲籠罩奧習會

2013年5月29日

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即將訪美之際,美國安全高官呼籲推動美中軍事合作。儘管如此,雙方在建立互信方面依然困難重重,本周二(5月28日)爆出的一則新聞再次證實了這一點。

圖片來源: Fotolia

(德國之聲中文網)據美國媒體報導稱,中國利用網路攻擊的手段獲得將近40項五角大樓武器項目的數據情報,以及近30項其他防務技術資料,其內容從導彈防禦系統到F35多用途戰鬥機不一而足。

這一消息最早是美國國防部"國防科學委員會"(Defense Science Board)在今年年初公佈的一份報告中披露的,但直到現在才成為公眾輿論關注的話題。而此時,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多尼隆(Tom Donilon)剛剛在北京圓滿完成了與中國官員的會晤。國防部長哈格爾(Chuck Hagel)則正啟程前往東南亞地區進行多邊會談,議題之一正是日益嚴重的網路威脅。

美國官方多年來一直警告稱,中國針對美國軍方和高科技項目展開網路間諜行動,而最近公佈的攻擊行動清單內容之廣泛,凸現類似攻擊行為已經成為例行公事。

多尼隆在周二早晨會見了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范長龍。在開場白中,多尼隆並未直接提及網路攻擊的話題,而是強調類似維和行動、災難救援及打擊海盜等非常規軍事行動為美中合作創造了機會,並"有助於加強互信和理解"。在位於北京中心城區規模龐大的中國國防部大樓內進行的會談中,多尼隆表示,"健康、穩定和可靠的軍與軍關係"是中美總體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為期兩天的訪問行程中,多尼隆與多名中國官員進行會晤,為6月7日到8日舉行的美中峰會制定計劃。這將是歐巴馬再次當選美國總統及習近平去年11月成為中共最高領導人後,兩人的首次直接會晤。

2012年2月,歐巴馬在白宮會見當時還是中國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landov

動蕩時期的非正式峰會

歐巴馬和習近平的本次非正式峰會地點是已故出版業巨頭沃爾特‧安納伯格(Walter Annenberg)所擁有的、位於南加利福尼亞的"陽光之鄉莊園"(Sunnylands)。按照原定計劃,兩人的首次會面本應是在數月後進行的20國集團峰會上,這次提前會晤也顯示出美中關係正處於動蕩階段。

儘管習近平周一對多尼隆表示,中美關係處於"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重要歷史時期"。但由於貿易糾紛和對於中國發動網路間諜戰的指控,美中關係近來持續出現波折,而建立軍事互信則是雙方面臨的另一大挑戰。

白宮周二發布聲明強調,美國與中國需要在北韓問題、網路安全、氣候變化及亞洲地區穩定方面進行合作。聲明將即將到來的"奧習會"稱為"一個獨特和重要的機會",就美中關係和兩國共同面臨的地區及全球挑戰展開討論。

美中各自憂心忡忡

儘管十幾年來,華盛頓和北京一直在討論有關軍事合作的話題,但雙方之間的互不信任卻在持續增長,而台灣問題、北韓核爭議以及中國對於東海和南中國海爭議地區的主權訴求都是兩國之間潛在的矛盾爆發點。

美國一再質疑中國在過去二十年內大力加強軍備的做法,而北京也對華盛頓重新將重點移向亞洲的軍事聯盟以及計劃向亞太地區再次加強部署軍事裝備和部隊的做法極為疑慮。

迄今為止,雙方在增強軍事互信方面所展開的互動相當有限,其中包括在亞丁灣進行聯合打擊海盜演習以及模擬自然災害應對操練。美國還曾邀請中國參加美國領導的大規模多國海軍演習,但中方尚未表示是否參加。

拋開純粹軍事議題,美中之間的總體不信任感也在加強。華盛頓認為其世界領導地位受到挑戰,而實力日益增長的中國則要求加強維護自己的利益,並對全球秩序擁有更多的話語權。中國政府和官方媒體經常指稱,華盛頓試圖通過其亞洲盟友牽制北京,以遏制中國崛起,並且以國家安全為由限制中國公司在美國的投資,比如中國電信巨頭華為就曾受到類似指責。

華為公司安全事務主管薩福爾克(John Suffolk)近日接受澳洲媒体採訪時對相關譴責做出回應。他表示對於有關國際駭客行為的說法並不感到驚訝,並表示所有國家都利用網路窃取敏感訊息。薩福爾克認為,在"美中駭客爭議"中,華為是"風箱裡的老鼠-兩頭受氣"。

過去兩年裡,美國官員以遠比以往公開的態度談論中國的網路攻擊行為。其發端便是2011年11月,美國情報機關發布報告指責中國為獲取國家經濟利益,系統性地竊取美國高科技數據。在最新公佈的中國軍力報告中,五角大樓首次公開表示,針對美國聯邦機構的網路攻擊行為的幕後策劃者可能是中國軍方。

據稱中國負責網路攻擊的61398部隊就駐紮在上海的這幢辦公樓內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 / AP Photo

而在有關美國五角大樓武器訊息遭駭客竊取的消息遭媒體曝光之前,澳洲也有报道稱,中國駭客竊取澳情報機構總部新樓絕密圖紙。

綜合報導:石濤

責編:李魚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