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駭客計劃攻擊社交網站

2011年11月4日

駭客組織"無名氏"宣佈,11月5日對社交網站Facebook展開攻擊行動。原因是該網站洩露了大量個人訊息。

ARCHIV: Das Logo des Online-Netzwerkes facebook, aufgenommen in Muenchen durch eine Lupe von einem Computer-Bildschirm eines Laptops (Foto vom 11.10.10). Bundesverbraucherschutzministerin Ilse Aigner (CSU) staerkt den Datenschutzbeauftragten von Hamburg und Schleswig-Holstein in der Auseinandersetzung mit dem sozialen Netzwerk Facebook den Ruecken. "Ich begruesse es, dass die zustaendigen Datenschutzbehoerden offensichtliche Rechtsverstoesse nicht auf sich beruhen lassen und konsequent einschreiten", sagte Aigner der "Neuen Osnabruecker Zeitung" (Montagausgabe vom 24.10.11) laut Vorabbericht vor einer Anhoerung von Facebook-Europachef Richard Allan im Bundestags-Unterausschuss Neue Medien am Montag. (zu dapd-Text) Foto: Joerg Koch/dapd
圖片來源: dapd

蒂洛‧威切特(Thilo Weichert )可能是目前美國加州門洛帕克(Menlo Park)最"痛恨"的人。社交網站Facebook的總部就坐落在這座城市。德國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州數據保護專員蒂洛‧威切特的名字在Facebook總部可謂是家喻戶曉。原因是威切特挑戰Facebook,或者說他想挑戰的是Facebook的用戶。這位數據保護專家對Facebook功能中的" 贊"(like)按鈕提出了批評。

威切特認為,僅通過用戶對"贊"按鈕的點擊,Facebook就能悄無聲息的獲得大量用戶的個人訊息。網站甚至對那些不是Facebook用戶的普通人的上網習慣進行跟蹤。因此,他認為,用戶沒有必要非去使用這一功能鍵。這位數據保護專員認為,這樣做顯然違反了德國的數據保護法。在德國,如果有網路站在其頁面設置"贊"按鈕就會面臨高額罰款。威切特表示,反對Facebook的運動正或多或少的無意識中緩慢增加。通常人們批評的不是社交網站本身,而是針對在全球擁有廣泛影響力的網站營運商--Facebook洩露用戶訊息的行為。因為Facebook已或多或少的印證了洩漏個人數據的美譽--"數據章魚哥"這一稱號。

Facebook創始人圖片來源: dapd

無法刪除的個人訊息?

幾個月前,奧地利的一個大學生"親身體驗"了,Facebook是如何瘋狂的收集和利用用戶的個人數據。他迫使Facebook公開該網站儲存的關於他的個人訊息。一再要求後,網站便寄給這位學生約1200頁有關他的訊息。儘管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他並不是Facebook狂熱的粉絲。

而且這其中有兩件事讓他十分震驚:首先,他自己在該網站刪除的數據仍然被儲存在Facebook網站數據管理中心,儘管用戶認為數據已被刪除。其次,Facebook好像還在自己網站以外的其它網站收集訊息。這位奧地利大學生在收到的大量個人訊息中還是發現了自己未在Facebook上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顯然,Facebook是從別的網路站收集的訊息。這也是為什麼,最終每一位Facebook用戶都會在網站有一個詳細的個人"檔案"。而這也是該網站商業成功的根本所在。Facebook利用其創建的用戶檔案賺取了數十億美元。

Facebook向情報機構提供了多少訊息?

這些個人數據除了用於商業用途以外,還不完全清楚地是,情報機構通過Facebook能獲得多少個人資料?但有報導稱,像伊朗和敘利亞這樣的極權主義政權也在使用Facebook,為的是找出政府異見人士和反對派支持者。擁有龐大資料庫的谷歌最近曾暗示,世界上越來越多的政府對其網站提出類似的搜索要求。特別是美國情報機構是否直接從Facebook獲取訊息,目前還尚不清楚。但可以確定的是,像Facebook和 Google這樣擁有大型資料庫的網站總能喚起人們的"興趣"。

德國總理梅克爾也在Facebook上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駭客組織"無名氏"計劃發動的攻擊行動主要是針對"訊息飢渴人士"和許多Facebook用戶展開的。他們想喚醒該網站的使用者,並向他們展示,這個網站對他們作了些什麼。

攻擊行動是否能達到任何效果目前還是一個問號。而Facebook用戶到底想不想被喚醒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因為,截至目前,德國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州的數據保護專員蒂洛‧威切特也尤其受到了批評。例如:其所在的州政府就拒絕放棄Facebook"粉絲頁面"。相反,粉絲們還特別在網頁中對威切特自以為是的"偏執"和對這一問題表現得"過於積極"展開討論。他們認為,要拯救一個人,首先要弄清他是否確實處於"危難"之中。

作者:Jörg Brunsmann 編譯:嚴嚴

責編:李京慧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