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高爐文化和歐洲尋根

2006年4月11日

是什麼讓歐洲諸城對「文化之都」這一稱號夢寐以求?答案是歐盟的持續關注,遊客的絡繹不絕。

埃森:工人正懸掛3500平米的巨幅油畫圖片來源: AP

經過三年長跑,埃森終於贏得歐盟陪審團的青睞,成為歐洲2010年文化之都。這一決議,將於今年秋天交25個歐盟國的文化部長再次復議。除埃森外,非歐盟國土耳其的伊斯坦堡也喜獲這一殊榮。

工業高爐煉出精美文化

"以變化促文化,以文化促變化」,埃森的口號就這麼說服了歐盟。魯爾區無法以地區名義參選,埃森於是代表全魯爾區的530萬人因時就勢,脫穎而出。魯爾區的口號是:「發現,體驗,行動。」

要用一個詞囊括魯爾區的形象,那就是,現代。 採礦時代結束後,寧靜的礦井和高爐以有力的筆觸勾勒出一座文化之都。其歐洲中心的地理位置和移民文化特色也是參選時的宣傳重點。

不是每個城市裡能夠找到「第二城」,這裡有。千米之下的礦業同盟工業區景觀是世界文化遺產; 40號高速公路上,藝術燈光令人眩目。此外,北部風景公園也讓攀登和潛水愛好者流連往返。夜幕降臨,燈火輝映下的高爐有如未來世界。

歐洲精深文化早已進駐這一片工業熱土,同樣位於魯爾的波鴻以雷克靈樓和表演中心享有盛譽,2002年,魯爾戲劇節曾在此舉辦。

來伊斯坦堡为歐洲尋根」

伊斯坦堡依博斯普魯斯海峽,跨歐亞大陸,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以及蓬勃發展的經濟文化,使它成為土耳其最具影響力的城市。這座兩千年的古城,歷經拜佔廷和鄂圖曼蘇丹的統治,東西方國家文化在此交相輝映。

聖索菲亞教堂和藍色清真寺倆倆相望,是令土耳其人驕傲的文化遺產。五十年來,伊斯坦堡周邊的城市居民紛紛遷入,這座古城的居民已超過一千萬。作為現代土耳其的窗口,伊斯坦堡也映射出土耳其摩登和古老間的激烈交戰。

土,水,氣,火,這是哲學家亞裡斯多德的四大要素。伊斯坦堡聪明地從中汲取靈感,用歷史建築和文化遺產代表土,美麗的博斯普魯斯海峽當然是水了,而伊斯蘭教尖塔和教堂為伊斯坦堡赋予了氣---宗教的多面和寬容。火是青年,是技術,是現代藝術。「如果我們能夠得到這個榮耀的稱號,歐洲將在此發現自己文化的根源。」伊斯坦堡申請委員會主席艾格門.巴吉如是說。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