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鬥爭狂徒四處亮劍

2013年9月29日

傳媒學者認為,"輿論鬥爭"已成為當前中共對內輿論控制總方針。在香港,中共則是害怕任何組織力量。學者也在試問,沒有薄熙來的薄熙來路線是否也會同樣以悲劇收場?

Chinese national flag is raised early in the morning on the Tiananmen Square near the Great Hall of the People where the opening session of the annual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will be held in Beijing, China, Monday, March 5, 2012. (Foto:Andy Wong/AP/dapd)
圖片來源: dapd

(德國之聲中文網)作家、傳媒學者錢鋼在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發表文章《"輿論鬥爭"是一個危險訊號》,指出習近平"8.19"宣傳工作講話一個月來,從最初官方正式解讀迴避"輿論鬥爭",到"輿論鬥爭"殺到前台,再到軍方"亮劍",控制輿論的高壓態勢已十分清楚。

錢鋼梳理了自江澤民以來中共最高層輿論工作總方針:江澤民時期,輿論工作的核心口號是"輿論導向",號召"必須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胡錦濤時期,輿論工作的核心口號是"輿論引導",提出"既要堅持教育人、引導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 幫助人"。在胡錦濤第二任期內,以微博為代表的中國大陆社群網站,迅猛發展。習近平"8.19"講話之後,從軍委副主席、團中央書記的傳達到各省的表態,聯繫到"8.19"之後对網路和公民運動活躍人物的嚴打,可以相信,繼"輿論導向"和"輿論引導"之後,"輿論鬥爭"已成為當前中共的輿論控制總方針。

錢鋼說,"輿論鬥爭"的劍鋒,已從過去主要指向西方、邪教、民族分裂勢力,擴大到指向國內知識界和普通網民。這使本屆中共領導的政治高壓態勢,有超過江、胡時期,並有衝擊經濟工作(特別是18屆3中全會將啟動的經濟改革)這個"中心",使中國政治重蹈毛時代覆轍的危險。

中共不擔心暴力而害怕組織

2013年香港七一大遊行圖片來源: Reuters

香港"佔領中環"運動一再強調"愛與和平",但是特首梁振英、中聯辦、北京傳媒、香港左派喉舌、"幫港出聲"的所謂學者與名嘴,都一迭連聲地說佔中是"暴力",是"動亂"。評論家李怡在香港《蘋果日報》 發表文章,指出中共的心魔是不放心任何組織力量。

李怡指出,中共對"佔中"的敏感,不在於他們自己都不會相信的"暴力"、"動亂",影響經濟民生。"中共掌權以來何時擔心過這些?佔中最讓北京擔心的是組織性,也就是一次商討、二次商討凝聚出組織性的對真普選共識,這是中共最不想見到的組織性的力量。一百萬人上街都是鬆散的,一萬人有組織地佔領中環卻是一股具凝聚力的力量"。

李怡說,中共並不願給香港人一個真正的普選,因為一旦特首有香港民意授權,即使選出的是目前的建制派,中共也認為會形成與中央對抗的力量。中共設計的所謂普選,必須是中共能控制提名權、即在中共掌握中的普選。李怡認為,反佔中的要害是滅絕有組織的政治力量。從近來中共對佔中、對英美的反應,香港人真是除了抗爭,沒有別的出路。

薄熙來道路換人就能走通嗎?

薄熙來的悲劇會否成為中共的悲劇?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薄熙來案宣判落幕,但其留給人們的思考乃至對中國未來的影響仍將持續。台灣《自由時報》發表法國賽爾奇•蓬多瓦茲大學副教授張倫的文章,探討" 薄熙來的悲劇會否成為中共的悲劇"。

張倫認為,造成薄熙來的悲劇結局,有他個人性格上的一些原因,但中國政治制度的缺陷卻是更根本的緣由。缺乏透明、公平競爭機制,在這種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中,成王敗寇,任何不甘居他人之下,欲有所作為者或在政治鬥爭中取勝者都不可能不冒些風險,採取些非常措施,以凸顯自己的存在,增加博弈的政治資本,克敵制勝。在一個開放的政治制度裡本可做一個不錯的政治家的薄熙來,在這種政治制度和文化中崛起,到頭來也被其吞噬。

張倫指出,所有的徵兆都在預示,中國即將面臨新的大變革,薄案或許只是一個前奏。專制者往往造就自己的悲劇。中共及其領導人包括其治下的中國,要想徹底脫離悲劇,必須結束專制,強化法治,跳出窠臼以獲新生。然而,近來中共推行的一系列政策,卻是沒有薄熙來的薄熙來路線,不叫"重慶模式"的重慶模式,倒退與專制色彩明顯。這讓人在為中國的未來感到憂慮的同時不禁要問:以反專制為名推翻別人的中共會不會也像薄那樣走上悲劇性的歷史輪回,而終因專制而讓人推翻?

摘編:張平

責編:樂然

[摘編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