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魯爾區的藍天上白雲飄

當遠2015年10月5日

很多年來,德國魯爾區一直是煤、鋼和空氣污染的代名詞。結構轉型讓魯爾區的天又藍了起來,同時也扶持當地的綠色產業。這裡研發生產的環保產品和技術享譽全球。

Symbolbild Deutsche Lösungen für Umweltprobleme - Smog

(德國之聲中文網)二戰結束那年,羅爾夫‧貝克曼(Rolf Beckmann)剛剛十歲。德國當時滿地廢墟。和很多其他鄰居的孩子一樣,來自杜伊斯堡的貝克曼學習了工程專業,畢業後在附近的梅德利希鐵廠(Hüttenwerk Meiderich)上班。梅德利希鐵廠位於德國工業心臟--魯爾區。在這裡,德國戰後重建的經濟奇跡意味著:不惜一切代價生產更多的煤,更多的鋼,更多的電。

但生活在人口十分密集的魯爾區居民也要忍受經濟迅速發展所帶來的弊端。50年代的時候,工業生產設備還沒有除煙除塵設備。工廠的廢氣不經過濾就排放到大氣中。

"天使在烤餅"

魯爾區就是一個大熔爐。貝克曼回憶說:"在高爐中煉鐵會產生很多礦碴。熱礦渣被露天堆放,把整個天空都映紅了。"在魯爾區長大的孩子都知道這一現象。他們的父母告訴他們:"這是天使在烤餅。"

羅爾夫‧貝克曼圖片來源: DW

今年80歲的貝克曼說,當時魯爾區的空氣 "霧濛濛"的。他可以區分哪些灰塵來自哪家鋼鐵廠。"外面窗檯上全是灰塵。白衣服不能掛在外面晾乾,會留下黃色的污漬。"

"地區的普遍現象"

50年代時,魯爾區的居民為400萬。幾乎所有人都依賴煤鋼行業養家餬口。每次當天使在雲端烤餅的時候,老百姓都在地上致富。魯爾區必須承受環境污染帶來的惡果。德國早在19世紀末就已經將工業區環境損害作為"地區普遍現象"寫在法律中。但工業革命後肆無忌憚的污染給魯爾區帶來的嚴重的後果:病人越來越多--肺癌、白血病、呼吸系統疾病等。

1959年,法蘭克-米夏埃爾‧鮑曼搬到了魯爾區的大都市埃森。"我們搬到了一個新房子,外牆是黃色的。但短時間之後,我們的外牆就黑了。"今天,鮑曼是北威州能源署(EnergieAgentur.NRW)的總經理。他工作的重點就是提高能效、節能減排。

1961年布蘭特(Willy Brandt)在選戰中提出了一句口號:"讓藍天重返魯爾區!"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J. Stratenschulte

魯爾區的環保問題在1961年德國聯邦議會大選時就成為焦點。但是德國社民黨總理候選人威利‧布蘭特(Willy Brandt)提出了一句口號:"讓藍天重返魯爾區!"

光在魯爾區新建花園是不夠的",魯爾區原住民貝克曼說,"人們需要新鮮的空氣。"能源署總經理鮑曼說:"政府瞭解了老百姓的真實願望。企業也都意識到需要採取環保措施。在相應環保法律得到通過之後,所有企業都必須遵守。這樣所有市場參與者都能夠接受。"新的法律強迫所有工業企業引入最先進的除塵過濾系統。如今,魯爾區的天空真的變藍了。北威州已經從煤鋼工業成功轉型升級為服務業、科研和文化中心。

埃森關稅同盟煤礦工業建築群是UNESCO世界遺產之一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Bernd Thissen

環保技術,魯爾區製造

正因為北威州的結構轉型,魯爾區的環保技術在世界上十分熱門。能源署的總經理鮑曼說:"德國的技術世界一流。我們有很多的國際知名的科研機構,專攻各類環保難題。科研設計出的產品技術被銷售到世界各地,在全球具有很強的競爭力。"很多環境技術中小型企業在北威州能源署的召集下,聯合成了產業鏈的聯盟。鮑曼對企業的實力信心十足:"魯爾區的環保技術高效耐用。"

魯爾區走過很多彎路",貝克曼說,"人們在這裡積累的經驗應該傳授給那些新建工業設備的地區,不要讓他們走我們的老路。"貝克曼退休之後,他原先就職的鐵廠1985年也關門了。這一大型工業廠區如今被改建成杜伊斯堡北區風景園(Landschaftspark Duisburg-Nord)。原來堆放鐵礦石的倉庫如今可以攀岩,警察和消防隊可以在儲氣罐裡練習潛水。貝克曼在這裡義務當導游。這也是北威州結構成功轉型的具體案例之一。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