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麥德龍在印度市場拓展

2012年1月22日

來自德國的零售業巨頭麥德龍在印度發展業務已經多年,這給公司帶來了好處,也為當地農民創造利益。但是遭到當地中間商的強烈阻撓。

麥德龍在印度市場的一個超市圖片來源: Oxfam

從收購開始

戈帕拉(Gopala Krishna)和他的助手在果園裡採收木瓜。木瓜不能太熟,也不能太綠,這樣才能在市場上賣到好價錢。到目前為止一般的果農很難估計,他到底能賣出多少水果。通常情況下利潤都很少。戈帕拉說:"以前,我們把我們的水果運到本地市場,還要支付12%的費用,而且我們等中間人常常等到黃昏,我們現在可以在我們的收集地交貨,而且可以立刻拿錢。"

像戈帕拉這樣的果農在該地區還有大約150名。德國的零售集團麥德龍在整個印度經營5個這樣的收購站,產品從這裡直接送往大超級市場,農民可以得到當天的市場價格。

麥德龍的印度超市圖片來源: metro

麥德龍的員工巴布(Ram Babu)在收購站說:"首先,我們從我們的大型批發市場得到訂單,然後我們會告訴農民我們的需要,他們會負責提供產品。"

引起中間商反抗

不久之後,這些水果會在30公里外的海得拉巴的一個超級市場出售,這是麥德龍在印度的八個超級市場中的一個。自2003年以來,該集團在印度擴展業務,但是進展得相當緩慢。剛開始的時候,中間商激烈反抗 - 他們其實到現在仍然害怕,怕自己會被排擠掉。該公司花了很多年的時間,才找到自己的路子。

麥德龍亞洲市場的經理穆勒 (Frans Muller)說: "我們有八個市場,到2015年將會有50個,這是一個不錯的增長,但比起印度市場的規模,仍然不夠多。我們非常有信心,我們很快可以在這裡賺到錢。"

麥德龍的主要客戶是零售商。公司成功地讓一些店主相信,新的銷售渠道對他們是有利的。

薩蒂亞納拉揚(Kumma Satynaryan)是個小店主人,他說:"我們提供比以往更新鮮的蔬菜,這些是我們的客戶所要的。我的生意變好了。"

改變傳統購買習慣

大多數印度人喜歡在街角的小商店,就像薩蒂亞納拉揚的小店裡買東西。許多中間商控制了傳統的交易系統,從農場到商店的路途中往往有三分之一的農作物壞掉了。這是為什麼印度到現在還不能養活所有人口的原因之一。到現在印度還有大約2億人處於飢餓狀態中。

超市內部圖片來源: AP

印度工商協會秘書長庫馬爾(Rajiv Kumar)說:"由於需求不斷的增長,我們希望這些商業公司,在未來可以更多地支持農民,例如提供新種子或是新技術,讓這些農民為我們的糧食安全做出更多的貢獻。"

戈帕拉也希望得到更多地協助。他說,只有那些瞭解並試圖應對這些印度特有的問題的企業,才能在這個新興國家立足。

作者:Meesmann, Florian 編譯:邱璧輝

責編:樂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