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特福特人怎么就成了"中国人"?
2018年2月20日(德国之声中文网)德国上巴伐利亚小城迪特福特(Dietfurt)这几天在中国火了起来,这个人口只有6100居民的地方每年都庆祝一次"中国狂欢节"(Chinesenfasching),为时一天。每到这时,放鞭炮、跳龙舞、穿唐装,狂欢节变成了浓浓的中国节日。同一般西方城市的唐人街庆祝中国节日不同,迪特福特的中国狂欢节基本没有华人参加,都是由清一色的、不会说汉语的当地人自己组织的。今年,这个节日恰恰是大年三十,同中国的春节碰到一起。
不会中文的“中国人”
该市的"官方语言仍是德语而不是中文",该市市长布劳恩(Carolin Braun)笑说,"不是不愿,而是不能。我们的中文太差了。"即便仅仅在狂欢节这一天也不行吗?"还是做不到。"
说"中国狂欢节"的节日地位,超过了西方欧美传统文化里的圣诞节,也许并不过分。圣诞节不在街上庆祝,不搞声势浩大的公开活动,而是在家里同亲朋好友度过,更具私人性、家庭性,狂欢节则是把表达的场地搬到了公开场所,手段也是极具夸张,还给素不相识的人提供交往的机会,总之是一场社会活动。迪特福特人正是把这场社会活动搞得绚烂多姿,生动有趣。
六千多人中只有一位华裔
如果平时来到迪特福特这个小城,也许感觉不到它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居民同德国其他地方的人没有什么区别,吃饭还是使用刀叉而不用筷子,但细心的观察者会看到具有中国特色的喷水池。布劳恩市长对德国之声解释,全市共有7个喷水池,其中有3个被称为"中国喷水池",其中一个就建在市政大楼前。迪特福特城市官方网页写道,这说明,迪特福特人不仅认可了"中国人"这一头衔,他们还为此骄傲。
布劳恩市长说,全市6千多居民中只有一位华裔,但该市除中国人狂欢节外,同中国的联系相当频繁,每年夏天,这里都举行一个"中国周末",姊妹城市南京会派来艺术家给当地人献艺。迪特福特市还有两家企业分别在南京和成都开有分公司。
然而,迪特福特人怎么就成了"中国人"呢?城市官方网页上可以读到这样一个传说:很久以前,该领地的主教觉得迪特福特人纳税过少,便把财政长官派到当地了解情况并顺便征收税钱。迪特福特人听说后关上城门不让这名收税官进城。后者愤愤地向主教大人告状,称迪特福特人像"中国人"一样躲在城墙后,完全不理睬主教派来的税官。当然这是传说,不是历史考证。
从1928年起狂欢节就有了中国元素
没有人能够准确地解释,从什么时候开始,迪特福特人有了"中国人"这一外号。该市的市志里从未有过这个提法。但零散的日历以及一些文献中,比如1869年的神父杂志里提到过迪特福特地区是"中国人区",类似唐人街的说法。这说明,迪特福特的中国人外号当时就已广为人知。
1928年,迪特福特人的狂欢节里第一次有了中国元素。吹奏班的乐手们首次穿着唐装公开演奏。纳粹德国期间,尤其是最后数年历经战乱,小城失去了狂欢的劲头,直到五十年代,人们才又恢复了庆祝狂欢节的传统,而每次,都有"中国人方阵"参加。1954年的狂欢节应该载入史册:人们在这一年狂欢节的"胡闹星期四"第一次选举了一名中国皇帝。此后,迪特福特的狂欢节"胡闹星期四"就摇身一变,成了"中国狂欢节"。
使用我们的App,阅读文章更方便!给 yingyong@dingyue.info发送一封空白电子邮件就能得到软件和相关信息!
阅读每日时事通讯,天下大事一览无余!给 xinwen@dingyue.info发送一封空白电子邮件就能完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