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上海新磁浮沿线已开始动迁-德国人却一头雾水

德国之声中文网2007年3月8日

南德意志报记者了解到,上海闵行区未来磁悬浮线路沿线的拆迁已经开始,居民须在3个月内搬走。可蒂森克虏伯-西门子集团茫然:没听到中国中央批准的消息;合同还没签呢。另:新华网1月底报导,上海杭州段的的磁浮项目中央已经批准,2009年建成。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还有,中国和德国网民是怎么看的呢?德国之声记者综合报导如下。

截屏图:沪杭磁浮路线

闵行动迁要在3个月内完成

就象中国春节前“资本周刊”的报导一样,“南德意志报”昨天的报导同样为德国媒体广泛转载。南德意志报说:“上海磁浮段的扩建显然已是决定了的事。”上海相关建设单位的一名工作人员对该报说:“这个项目分成两段”。第一段是从浦东龙阳路到虹桥机场的37公里路线,“有关的批文都已经下达。”这一段要求在2008年底前建成,但正式交付使用将在2010年世博会前。同时,该报引上海业内人的话说,第二段,即从上海通往杭州的路段中央还没有批。

报导说,上海市政府的计划是,先动迁6000至8000个家庭。仅在上海闵行区,就要为磁浮路线腾出100万平方米的空地来。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居民对南德意志报记者说:“我们必须在3个月内搬走。”该报还说,磁浮通过的3个新站中的上海南站里,磁浮的站台都已经建好了。

上海受涉及居民说,拆迁部门在一个通报会议上告诉了他们这个消息。政府向受涉及居民保证,会根据2003年的规定给予补偿的。但居民们说,房地产价格从那以来涨得那么厉害,根本不可能用那笔钱来找到合适的住房的。

受牵连的住户已经在网上对强迫拆迁和磁浮新线发表抗议。南德意志报引搜房网上一篇署名Gentec的留言说:“这么大的项目,涉及这么多居民,政府为什么不早一点公布计划并征求居民的意见呢?”

德国公司一头雾水

工程已经开始,德国蒂森克虏伯-西门子公司听到这个消息感到非常惊讶。他们说:合同还没有签呢。西门子中国总裁理查德.豪斯曼(Richard Hausmann)对南德意志报记者说:“我们在这方面没有得到进一步的信息。跟中国伙伴的谈判还在进行呢。”

德国业内管理层的人说,没有听说已经得到了最终的批准,也没人通知项目什么时候开始启动。2月中,他们对资本周刊记者说,谈判终于结束,中国国务院应该会在春节前批准。但现在,他们中的一员说:“由于北京在开人大,我们正处于一个敏感的阶段。我们等待人大结束后短期内获得突破。”

磁浮延长的谈判拖延了这么长时间,让德国两家公司特别怀念朱镕基。一名德方谈判代表说:“朱以前是推动力。现在缺乏来自上面的支持了。”

杂乱的磁浮新闻

中国和德国关于磁浮新线的报导很乱,涉及的磁浮路段实际上也有好几条。

2006年4月16日,第一财经日报报导,上海青浦区副区长孙继伟表示,从上海虹桥机场往西到青浦的低速磁悬浮线路“已基本确定,”“将力争在2010年世博会前完成。”

2006年6月,上海磁浮交通发展有限公司完成了沪杭磁浮交通环境影响报告书。

2007年1月26日,新华网浙江频道报导:“令人关注的沪杭之间是否建设磁浮铁路的问题,近日终于尘埃落定。记者昨天从市接轨上海办公室了解到,国家发改委已经批准沪杭之间建设磁浮铁路,该工程将在今年开工兴建,2009年完成。……全线兴建四个车站:世博会站、上海南站、嘉兴站、杭州东站。”(见截屏图)

2007年2月9日,新华社报导,上海市政府新闻发言人焦扬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上海浦东至虹桥机场建设磁浮轨道交通线路的规划尚在论证中。

2007年2月9日,中新社报导,“十一五”期间,中国将建设一条“同样为30公里的高速磁悬浮列车中试线,完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定型化试验。”

2007年2月9日,德国资本周刊据上海市政府消息称,磁浮上海延伸段的谈判终于圆满结束,春节前可望得到国务院批准。

疑云重重

首先,一个大问题是:现在在闵行拆迁究竟是为了哪条磁浮路线?

从各方面的资料看,上海新磁浮路线的走向是:从龙阳路往东南基本延黄浦江走,经过世博会(第一站);然而隧道过江,到上海南站(第二站);从这儿分岔,一条经嘉兴(第三站),最后抵杭州东站(第四站)。另一条从上海南站折向西北,进入虹桥机场未来的交通枢钮(将来的京沪高速铁路也将进入这个枢钮)。

上海南站在上海锦江乐园附近,应属闵行区,靠近徐汇区。从这一点看,前往青浦的低速磁浮与闵行区的拆迁没有什么关系。那就只剩下沪杭和上海本地至虹桥机场的这两条线的可能性了。按新华网1月的报导,沪杭线也要在2009年完工。当然很可能是两线并行了。

第二个问题是:究竟批了还是没批?

如果上述报导都属实,那可能性就太多了。如果说沪杭段国家发改委已经批了,那么短得多的上海(至虹桥)段国家发改委应该也已经批了,否则怎么说上海段已经决定,沪杭段还未定呢?如果说发改委已经批了,那么国家为什么还不正式公布呢?也许是因为发改委只是第一关,还要经过国务院办公会议?由于对中国大项目的审批程序不是很清楚,就不好说了。

还有一种可能性是,国家内部已经批了,但不对外公布,也不告诉蒂森克虏伯-西门子们,希望最后还能得到这两家德国公司的什么让步(直到拆迁工作完成)?还有一种可能是,这样的超大项目涉及国家预算,要等人大会议批准预算后才能颂?但无论如何,在短期内相信会看到正式的结果,否则,要在2008年底建成上海段,甚至要在2009年底前建成沪杭段,根本就来不及了。

第三个问题是:会不会把德国公司甩掉?

拆迁都已经开始了,这两家德国公司却一点都不知道,甚至还在继续谈判,有点奇怪。还有,前一阵蒂森克虏伯-西门子说,上海段的谈判终于完成。如果说沪杭段也已经批准了,而且必须在2009年底完工,现在也必须动工了。难道从上海南站到杭州东站的一大段中国人自己造?

当然,可能蒂森克虏伯-西门子集团自己在保密:其实沪杭段的谈判也已经基本完成了。要不就是他们至少局部地被甩掉?

这种甩掉的可能性看来不大。南德意志报引用中国磁浮方面最著名的专家之一、成都西南交通大学教授李芾的话说:“到现在为止只有试验路段。中国要造出自己的第一条高速磁浮路段,至少还需要10年。”

可是,如果蒂森克虏伯-西门子并没有隐瞒,沪杭段价格等的谈判确实还没有展开,那么,2009年底前完成沪杭段不是天方夜谭吗?或者,关于沪杭段已批的消息是条“假新闻”?

德国网民的反应

对南德意志报的上述报导,一些德国网民写了评论。摘录几条如下:

一个取名jazzbert的网民写道:“这样的行为对我们自己的区位的损害比任何环保税或者环境立法都大。我们把我们的主要资本、我们的知识、我们的技术扔出去,就为了几个低价品牌。这也跟工作位置转移相关,通过越来越多地在亚洲生产我们的产品。我们自愿地、激情地把我们所有的专利运到亚洲去,还要再往上付上一笔钱。”

一个取名euphobius的网民写道:“中国人要磁悬浮,只是为了对外国显摆。另一方面,8亿农民和农民工年收入低于1000美元。他们希望无论如何也要给人以现代的印象,因为通过这些可以掩盖贫穷和战贫穷方案的缺乏。而德国人的形象弱得可笑,对中国媒体来说,那列车总之是‘中国列车’,只不过德国工程师帮了些忙。在中国要想做成生意就要随时有放弃这个生意的心理准备,随时要有!这是我在中国6年的经历告诉我的。”

一个叫dreihundeimmeer的网民写道:“我不明白你们这么激动干什么!中国当然要技术,这就是生意。如果他们不要求得到技术,那他们就太蠢了。更好的做法是,趁着磁浮技术还领先世界几十年,就把它卖了,这比看着它死去强。德国政治家从来就没有勇气推动磁悬浮去取得突破!我弄不懂他们的孩子式腔调:‘不,那是我的!’”

一个叫hasselot的网民写道:“不,中国人绝不会,永远不会尝试着去偷这些技术,他们非常忠实于合同,非常诚实,尤其是在做生意的时候。在合同签署之前已经开始了建设工程!为了有利于德国人,而削弱自己的谈判地位。中国是这样做的!这是传统!马上扔掉西门子和蒂森的股票吧,包括他们的领导人。我能生活在这些经济界大头统治下,真是谢谢了!”

上海市民的来函

上海受涉及的民众不仅在网上抗议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拆迁,也有磁悬浮经过处的居民在网上对未来噪音等提出抗议。在一个月前我们作相关报导时就收到了一封上海浦东居民写给默克尔的信,再次摘录如下(原载读者来函2007年2月第3期):

“尊敬的默克尔女士:冒昧给您写信,我们都是普通的上海市民,居住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天意洲小区。……但事实情况是,磁悬浮的建设为了节省投资,减少拆迁,无视众多上海市民的基本健康权和生存权,擅自修改环保标准,大量破坏自然环境,牺牲的却是市民的根本利益。据我们得到的准确资料,磁悬浮线将从我们居住房屋约25米左右的地方经过,而根据已经建成的浦东机场-龙阳路磁悬浮线的建造标准,磁悬浮两侧应该各留25米宽的安全距离,两侧还要规划50米的一级防护带,以及100米的二级防护林带,而且应该尽量将二级生态林带由100米宽拓宽到200米宽,这就意味着,磁悬浮轨道应该至少离开100米距离。可是上海市环保局根据上海市政府的要求,将最终将轨道到住宅的安全距离定在25米!……如果任凭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势必彻底破坏德国政府维护人权的信誉,我们不禁要问,德国的产品是否真的改善中国人民生活品质,还是德国政府无视中国人民的健康权和生存权,只注重所谓的政治和经济利益?您知道,一个普通的上海市民购买一套住房,往往需要一辈子的心血,几十年的辛勤劳动,我们刚搬入新居3年,您能体会到我们那种梦想一夕破灭的感受吗?我们不希望我们和我们的子女世代生活在德国产品-磁悬浮的阴影之中。我们愿意相信,您和德国政府并未完全了解这里发生的事情,我们也衷心希望您能帮助我们,帮助磁悬浮沿线的所有上海居民。”(平心综合报导)

德国之声版权所有
http://www.dw-world.de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