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上海磁悬浮速度令德国专家心惊

2002年2月21日

10000名工人几乎日夜不停地在工地工作。在破纪录的时间里他们必须完成上海磁悬浮的建设。德国公司和专家们同样感受到那巨大的压力。

德国的磁悬浮首演在中国图像来源: AP

小个子大人物

吴总指挥个子最多只有1米6,年龄大约在65岁左右,一脸的亲切和气。然而,他催促着所有的人快马加鞭,包括德国西门子和蒂森克虏伯公司的人。他从中国总理朱镕基和上海市长那儿直接获得指示。他向朱镕基总理立下了按时完成的军令状。朱镕基要以这个技术里程碑来做他的政治生涯的句号。

中国总理为此投了很大的政治资本。因此,这个超级列车工程也是德国工程技术的试金石。通过了这场考试,中国的世纪工程就会向德国微笑:从上海到北京的磁悬浮铁路,价值约200亿欧元。但条件是,不仅要质量好,行驶安全,而且必须在所规定的时间里完成任务。在上海这个中国最现代化的城市里,时钟以德国人所不适应与不喜欢的超高速运行着:2003年元旦,第一辆磁悬浮要飞起来。

吴总指挥是上海城市建设的功臣,“新上海”是他的婴儿。他先后领导了多层高架公路、深水港口和浦东机场的建设,一切都是以创纪录的时间里完成的。他现在坐在上海磁悬浮发展公司(SMTDC)的总裁座上,这个公司是蒂森克虏伯和西门子公司的中国伙伴。

无所不用其极

为了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工程。吴总指挥可谓无所不用其极。为建行车道的基础,他调来了全市的所有打桩机,总数60台。为了给宽50米的行车道腾出空间,他让700个家庭和两个企业搬了家。他从来不放过任何机会来表示,德国人也必须适应这个速度。

据蒂森的工作人员说,这个中国指挥官在聚会时也会给与德国高级公司人员以“训教”。在庆祝开工的宴会上,吴总指挥面对德国公司的高级代表们,放弃了通常的客气的开场问候语,在半小时的演说中强调一定要按时完成工程,没有任何借口。

这个项目的细节是高度保密的,而吴总指挥的每一次出现都令人害怕。如果德国专家们不能很快拿出解决办法来,他就自己作出决定。比如,他在很短的时间里作出决定,以5000万欧元购买德国马克斯.伯格勒公司可以允许最高速度的支架生产权。在购买时,这个支架系统还没有通过有关公司的验证。吴总指挥可不管这些。他的专家们很快修改了伯格勒公司的技术,这种修改同样没有得到德国的相应验证。

心也悬浮

德国公司之间的协调也是个问题。蒂森认为他们是磁悬浮的创造者,对西门子的工程师们不屑一顾。而西门子公司也确实经常落后于时间表,他们以往把主要精力放在了高速火车上,而对磁悬浮研究得太少。

德国公司认为,能否及时完成工程,可能性为50%。但谁也不敢说。如果谁在公开场合反对吴总指挥的名言“我们能办到”,谁就会在第二天丢掉饭碗。因此,工地上的空气十分紧张。伯格勒工程师安特劳夫说:“对尺寸准确性的要求是极高的。”如果在路面建设公司与技术系统公司之间没有充分的协调,这个项目就会受到很大的威胁。

有些问题是德国的问题。在德国,行车道的研究发展一直得不到重视,因此至今还没有一种类型的行车道得到了联邦铁路局的批文。安特劳夫工程师说,因此车辆设计时要考虑到给行车道以更多的“生存空间”。否则可能会发生车辆挂在某个路段动不了的情况。这种话也绝不是吴总工程师所愿意听到的。

关键在于未来

上海的磁悬浮还在建设中,同时已经有两个中国的研究所在研究磁悬浮铁路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德国公司与技术受到很大的压力,他们必须不断地研究提高,保持走在时代前面。否则,就象西门子公司荷兰公司董事范.派尔尼斯说的,“也许我们在十年后将不得不从中国进口。”这种事情对吴总指挥来说是求之不得的。

对吴总指挥来说,最重要的是,中国朱镕基总理能够在2003年1月1日乘坐这里的磁悬浮旅行。如果那时候磁悬浮出了故障,那它可能就将被永远地送到慕尼黑的德国博物馆里去。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