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专访: 中俄联合抗美的三角关系说法已过时

夏立民 采访记者
2018年9月14日

近年来,中俄领导层高频交往,中国官方称两国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在中美贸易战的背景下,一些观点认为,中俄正在联合抗美。针对这些说法,德国之声采访了复旦大学的俄罗斯问题专家冯玉军教授。

Russland | Vladimir Putin und Xi Jinping auf dem Eastern Economic Forum in Vladivostok
资料图片:习近平本周赴俄出席经济论坛图像来源: Reuters/ASS Host Photo Agency/Pool/V. Smirnov


德国之声:王毅外长在4月曾说过,中俄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这种"最好"都体现在哪些方面?

冯玉军:按照王毅外长的解释,最好时期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个是双方的政治互信进一步提升;第二个是中俄的经济合作不断提量改制,数量扩大、质量改善;第三个方面就是双方在国际事务上紧密的合作,为地区的稳定,解决国际热点问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第四个就是双方在安全领域的合作日益深化,包括军事技术的合作;第五个方面,就是双方人员交往也是一个深化。这应该是官方所要表达的主要的内容。

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中俄关系之所以说现在是历史的最好时期,除了上述之外,最根本的因素是今天的中俄关系找到了其最正确的发展定位与原则,那就是三不: 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

符合这三个原则的中国关系的做法都会促使诸国关系稳定和持续发展。违背了,中俄关系就可能出现问题。

德国之声:您说不针对第三方,但是所谓中国联俄抗美的说法,你怎么看?

冯玉军:现在所说的三角关系、联俄抗美、美国联俄制华、联中反美--任何这种冷战时期的设想都脱离了时代的发展。冷战这种以地缘政治博弈为核心的三角关系已经过时了。

中美俄三个国家三组双边关系各有各的价值,各有各的问题,“借某制某”的方式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使相互关系更加复杂。

具体一点比如说,中国与美国的贸易战,我们不可能通过与俄罗斯的这种合作--无论是安全合作还是经济合作,来解决中美贸易战的问题。中俄之间的贸易额再高,也替代不了中美之间巨大的经营能力。我想这点是非常清楚的。包括在战略上,无论是台海问题还是南海问题,中国也不能指望俄罗斯的军事同盟能帮助中国解决军事问题。

德国之声:俄罗斯主导下的"欧亚经济联盟"与中国主导的"一带一路"目前的合作如何?还有哪些合作潜力?

冯玉军:要讨论这两个问题之间的联系,我们首先必须要把它们各自是什么东西搞清楚。

“欧亚经济联盟”是俄罗斯主导的欧亚地区一体发展的机构,它从当初的海关联盟算起,一直发展到现在,最根本的目标就是在同盟内部加强成员国之间的商品、服务、投资、人员之间的往来。很大程度上通过一种相对封闭的区域内的合作,来提升成员国的经济合作水平,更多的把域外的国家挡在外面。

从这个角度来讲,欧亚经济联盟的成立某种程度上非常类似于苏联当初主导的经互会,东欧国家的经互会(经济互助委员会),就是要巩固俄罗斯在这个地区经济主导的地位。欧亚经济联盟成立后,其实很大程度上关税水平是提高的。尽管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都已经加入了WTO,但是欧亚经济联盟成立以后,这几个国家都相应的提升了、采用了统一的关税水平,这也意味着域外国家的商品进入地区的难度进一步上升。除了关税也有非关税壁垒,相对也是比较壁垒森严的。

欧亚经济联盟成立这几年,因为各种原因,不但没有发挥创造贸易的作用,反而起到贸易转移的功能,那就是俄罗斯在里面得利更多。

一带一路不是规则非常明确的、高度制度化的经济合作一体化机构。它更多的是倡议,更多的是以项目来推动的。在这个过程当中,尽管双方现在签署了欧亚经济联盟与一带一路对接的协议,中国商务部也与欧亚经济委员会签署了加强经济合作的相关文件,但是在制度安排上,其实中国进入这些国家的难度是加大的,和之前相比并没有减少。

由于俄罗斯受到西方的制裁,该国在经济上迫切需要中国的投资、技术、市场,也不得不对一带一路展现高度热情。但是一个根本的出发点,一带一路所有项目的推进,特别是在欧亚经济联盟的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受制于欧亚经济联盟的统一规则:它的关税、非关税壁垒以及它的统一电力市场、统一能源市场、统一商品市场等等一系列的约束。尽管中国早就提出与俄罗斯包括欧亚经济联盟相关国家签署自由贸易区的协定,但是这些协定遥遥无期。

所以说,虽然双方表示了比较强的政治意愿,但是要想让欧亚经济联盟与一带一路的对接取得全面实质性的进展还是有很多困难。

德国之声:那中俄在其他经贸方面还有哪些合作潜力和可能?

冯玉军:经贸上我想还是更多通过双边的框架来开展。包括中俄之间的框架,也包括中哈、中白之间的双边框架。但要通过欧亚经济联盟这个一体化的机构来开展双边合作,我想潜力是有限的。

中俄之间,还是表现在两个: 第一个是能源,能源的合作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但是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国际市场也在发生比较大的变化: 正在从卖方市场往买方市场过度。现在缺的不是资源,而是市场、投资、技术。这个方面,中俄能源合作的相互依赖的重心正在从俄罗斯转向中国。也就是说中国的位置更加的有利。俄罗斯有求于中国的程度更大。

第二个在农业领域。随着贸易战的推行,中国在农业领域的潜力也更展现出来。俄罗斯广阔的土地与中国的市场技术,结合起来应该是很有发展潜力的方向。但也要看到具体的困难与结构性的制约的因素。比如说大豆,中国农产品进口量最大的领域,每年从美国进口三千八百多万吨,俄罗斯去年向中国出口只有60多万吨。每年俄罗斯全年的大豆生产量只有三百多万吨。所以在短期之内是很难满足中国的需求。潜力还是有的,但实际的困难还很多。

德国之声:中俄合作期间,两国会在中亚国家的政治影响力方面较劲,例如土库曼斯坦,过去天然气卖给俄罗斯,现在都销往中国,过去俄罗斯可以把土库曼斯坦的天燃气加价卖给其他国家来获利,现在就不能这么做。双方会为了合作尽量搁置这些争议吗?

冯玉军:我觉得这个问题不能笼统地一概而论。理论上双方按照国际关系会有合作又有竞争,但是实际很多问题上我认为还是要针对具体问题分析。

当然俄罗斯曾经靠倒卖土库曼的天然气获利。但是随着天然气越来越多,如果土库曼的天然气卖到欧洲市场,很大程度上会进一步削弱俄罗斯对欧洲天然气出口。不仅仅是经济利益上而且在市场份额上会抢占俄罗斯的市场份额,这是俄罗斯不愿意看到的。恰恰是土库曼天然气进入中国市场,为土库曼找到一个市场渠道,减轻了俄罗斯面临的土库曼天然气在欧洲的市场竞争。

煎饼、鱼子酱和伏特加

01:44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德国之声:在俄罗斯好像中国移民越来越多,在俄罗斯的中国移民大多处于底层,俄罗斯报导中如官员也会用比较争议的词,例如说担心远东地区遭到“入侵”等等。两国关系转好的话,这些问题是不是会得到处理?

冯玉军:我觉得你提的问题已经过时了。这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现在在俄罗斯的中国人,特别是长期居留工作的,不是在增加而是在减少。更多中国人包括东北的居民,不是喜欢去天寒地冻的俄罗斯而是去海南,南方中国自己的省份。这个“人口威胁论”曾经被俄罗斯政治人士有意的加以利用达到他自己的目的,但是在目前这些年看来俄罗斯国内的这种宣传蛊惑相应的在减少。

德国之声: 目前中国经济在体量上远远大于俄罗斯,俄罗斯是否会感觉自己是伙伴关系中的“小伙伴”,并为此感到担忧?

冯玉军:现在中国的GDP是俄罗斯的十倍,中国的人均开支也是俄罗斯的三倍到四倍,可以说中俄两国的国力对比也在经历历史性变化。毫无疑问,在四百年中俄关系的长历史周期里,这种实力的变化毫无疑问会引起俄罗斯极度的担忧,但是俄罗斯的外交是极有战略内涵的,它的外交也是非常的娴熟。所以说现在虽然俄罗斯面临着美国欧洲巨大压力 下,尽管对中国充满担忧,但是表面上并没有表现得特别明显,因为它需要中国的帮助来缓解他的困难。但是从内心来讲我想俄罗斯的担忧还是非常浓厚。俄罗斯的相关智库、专家官员也在不同场合发表过类似言论。更重要是现在中美俄关系处于复杂的情势之下,俄罗斯还是正在谋求从美国的压力之下解套,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就是把中国推上美国第一战略对手的位置,让中国成为美国对外战略的首要敌人。我们未来会拭目以待中美俄的关系怎么去发展。

德国之声:西方媒体常用的观点是,中俄两国其实在朝鲜问题上一个扮演好警察一个坏警察,中国跟朝鲜维持良好关系,但是比较强硬,俄国给予援助,您对此怎么看?

冯玉军:俄罗斯要怎么给朝鲜援助? 这么多年它没有给过朝鲜援助。所以说在实际的问题之上,经济层面俄罗斯给朝鲜的援助是非常非常小的。它更多的是通过外交的运筹来发挥影响力。

 

冯玉军教授是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主任,曾担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俄罗斯研究所所长、中国中俄关系史研究会副秘书长等职务,发表过多本关于俄罗斯外交以及中俄关系的著作。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道,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