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专访:中国时代的重头戏“远西”艺术展

瞿晓2006年10月14日

在汉堡“艺术之家”展出的“‘远西’-----四位在中国和德国之间的艺术家”画展是今年“中国时代”艺术展览的一出重头戏:在组委会官方发放的活动预告秩序册首页,这项展出和中国集市、乌利•西格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个人收藏展以及“中国之夜”大型文艺晚会相提并论,成为本届“中国时代”重点推荐的活动之一。德国之声记者作了现场采访。

远西一景(德国之声图片)图像来源: Kunsthaus Hamburg

KP·布莱默、许江、单凡、吴山专,四位艺术家一台戏,联系的纽带就是汉堡美术学院,而97年已经去世布莱默则是后三位中国艺术家当年在汉堡求学时的老师。

德国之声特派记者14日晚在开幕式现场采访了参展四位艺术家中最卓有成就的代表:现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先生。

许江和中国驻汉堡总领事观看展览(德国之声图片)图像来源: DW

20多年前,一些来自杭州和北京的中国学生远渡重洋来到了汉堡学习艺术,几年之后的1987年, KP·布莱默先生第一次来到中国客座授课,此后他又分别在88年和91年两次来到中国,正式打开了汉堡美术学院和中国艺术界的交流。正是这位先驱者的开拓,许江才得以在80年代中后期来到汉堡美术学院求学深造,并且在日后自己的创作中融化了油画和水彩画的技法,成为独树一帜的大家。而布莱默先生也在中国受到了木刻版画的启迪,并且将之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在欧美艺术界声名鹊起。

许江先生不但在本次展览的纪念画册中撰文叙写了自己对恩师布莱默的缅怀之情,在开幕式的发言中也一再提及布莱默先生对于自己艺术创作上的深远影响。在采访中,许先生也又一次提到:“老师当年对我的帮助实在是太大了,我现在每次回到汉堡,都会去他的坟前拜祭一番,表达我对他的感激和思念。”让许先生感到分外遗憾的是:汉堡艺术学院的前任院长在他留学德国期间也曾经给与过他很多有益的帮助,但是这位恩师也不幸在两个月前去世。“这次我们几个人的展览也算是我们对这两位恩师最好的纪念和回报。”

参展的许江先生作品:“历史的风景----柏林”中的一幅(德国之声图片)图像来源: Kunsthaus Hamburg/Xu Jiang

至于展览为什么定名为“远西”,许先生解释道:“这个展览办在西方,称为‘远西’,就是对应的‘远东’这个概念,代表的一个意思就是站在东方的角度回望自己;此外,在全球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地球村’的大背景下,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仍然显得有些疏远,需要我们更多的交流。”许先生还介绍道这个名字是中德双方共同商议的结果,定名之后双方都觉得非常满意,恰到好处的表达出了这个展览的主题。

参展的布莱默先生的作品(德国之声图片)图像来源: Kunsthaus Hamburg/K.P. Brehmer

对于展览本身,许先生称赞道:“这个展览布置得非常专业。跟最近的威尼斯双年展、上海双年展一样,这个展览也给双方的艺术交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艺术家可以把当代的生活经验淋漓尽致的在此表现出来。”不过许先生也谈到了一点遗憾:“整个展览的会场显得有点小,我们送来准备参展的作品比现在展出的要多差不多一倍,结果场地太小,很多作品没能跟观众见面。”

在谈到眼下艺术界热衷的一个话题:“中国当代艺术如何和世界接轨”这个话题时,许先生信心十足的表示:“双方的交流接触多了,自然而然机会接轨的。”同时他还表示对于中国艺术品在世界艺术收藏界进一步确立地位充满信心:“这建立在两个基础上,第一个是中国的文化是一个传统的资源,几千年来从来没有中断过,这是西方国家所不能比拟的优势;此外,中国当代历史的变迁也导致了艺术家的触觉比西方艺术家的敏锐,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这些都促进了中国艺术家创作题材的丰富,并且在时代的背景下注定会受到西方的关注。”

“远西”海报(德国之声图片)

从汉堡艺术学院毕业,如今担任着中国艺术学院院长这一要职,许先生表示毫无疑问自己会努力促进双方进一步的交流:“目前我们计划每年选派2到4个学生来汉堡艺术学院来学习交流,同时我们也会为对方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在上海我们有一个地方可以定期举办两校学生的联合展览………只有多交流,双方增加了解,才能促进更深入的融合。”

或许正是出于这样的初衷,“远西”明后年间,也将在中国的多座城市巡回展览,向艺术爱好者展现汉堡美术学院和东方文化嫁接出来的果实。

德国之声版权所有
http://www.dw-world.de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