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专访:人权民主法改写美中港关系?

Phoebe Kong 发自香港
2019年9月11日

美国国会刚刚复会,新会期的焦点之一是《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被视香港示威运动的外交战场。这个获得参众议员跨党派支持的法案,对香港局势会有何深远影响?如何左右中美和两岸关系互动?德国之声专访香港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学系荣誉讲师袁弥昌,分析个中关联和意义。

Hongkong Proteste mit US-Flaggen
9月8日,成千上万香港民众上街游行,呼吁美国国会复会后通过《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图像来源: Reuters/Tyrone Siu

(德国之声中文网)《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原文本在今年6月提出,内容要求美国政府每年检视香港自治情况和独立关税区等特殊待遇。更瞩目的是,会制裁打压香港自由人权的官员和人士,冻结他们的美国资产,以及保障因非暴力抗争被捕的人士不会被拒发签证。

德国之声:与1992制定的《香港政策法》相比,新的《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在定位上有何明显不同?

袁弥昌:实质意义上,这已经算是对《香港政策法》的一种修改或加强版。在逃犯条例风波之前,不同国会委员会的报告都提出,应该要检视《香港政策法》,但最后都是雷声大雨点小,不了了之。可见要美国取消香港的独立关税区和政策法,是很难的决定。

有了新的法案,好处是容易中间落墨,美国不需要每次都用“核弹选项”取消《香港政策法》。法案提供更多弹性和中间选项给总统和国会,可以辨认损害香港人权民主状况的人,针对性作出制裁和惩罚。

德国之声:这部法案提及多项惩罚措施,你认为哪一项有较大影响力?

袁弥昌:对相关官员和人士的制裁。即使届时要真实实施制裁可能要很长时间,但在讨论和蕴酿报告的过程中,会对相关官员有威慑作用。这就是现在中国外交部和港府如此忌讳法案的主要原因,因为始终官员是会“上身”的。此外,虽然惩罚措施表面上是冻结官员在美资产,但是实际上也会令相关的国际资金流动受到很大影响。

图像来源: AFP/V. Prakash

德国之声:国会通过法案的机会有多大?

袁弥昌:我们都觉得法案通过机会很大。回顾2014年雨伞运动,即使其国际关注度已经很高,但当时没有中美贸易战和新冷战的大背景,所以最后法案都是不了了之。可是这次可谓比较“幸运”,当今时局有上述的背景,遇上经常出手的特朗普,而且明年是美国总统大选,可以说是配合了天时地利人和。

德国之声:你预计需时多久审议?通过时机有何考虑?

袁弥昌:根据议事程序,草案要首先由外交事务、司法和金融服务等相关委员会讨论,再提交报告予大会进行审议。一般议案平均需要200天审议,但现在参众两院议员都同意优先推动《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我个人认为从国际关系和两岸政治来看,美国国会应会赶在台湾大选前通过,有一石二鸟的作用。美国希望民进党胜选,此法案始终对台湾民主和绿营来说是很大鼓舞。我与他们接触也了解到,他们很担心大陆持续增加对香港的影响,对台湾前途也很不利,他们会视法案为一种对蔡英文的支持。

德国之声:对比以往香港经历的重大政治事件,美国现今的角色有何改变?这些转变如何影响未来政局?

袁弥昌:逃犯条例风波跟以往事件的最大分别是,美欧可以很名正言顺地向港府和中央说不。《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一旦通过,令美国由被动的位置变为可以更主动地出牌。从前美国只有《香港政策法》,某程度上只有“否决权”,如果港府真的做得很离谱就取消你的特殊待遇资格。

但新法案令美国在实质意义上对香港事务有控制权,而且可以多次使用,不像政策法般,一旦取消就没有第二次机会。所以可以大胆地说,新法案令香港事务在实质意义上,不可以再视为单纯的中国内政,因为美国已有某种控制权。例如法案写道,如果日后基本法23条立法违反《中英联合声明》或人权民主价值,美国也可以惩罚相关人士。换言之,未来无论23条或政改普选也好,美国因素都会挥之不去。

美国总统特朗普曾经把香港示威与中美贸易谈判挂勾。图像来源: Reuters/K. Lamarque

德国之声:北京和港府还有没有任何回旋空间阻止法案通过?中美贸易谈判还是不是筹码?

袁弥昌:正常来说当局应该游说美国国会议员别通过法案,但在今天来说这可能性不大,因为美国总统大选明年举行,两党急需打中国牌得分。我们观察到,一开始支持法案的议员不多,但到了8月底至9月初,突然很多人加入,每个人都想借这个法案争取分数。

其次,如果中方和港府想特朗普否决法案,机会也很小。本来中国都认为可以借贸易战,换取美国漠视香港事务,中美双方都有意把香港当作筹码。所以外界看上来,特朗着在8月初的举动好像很奇怪,想“卖走香港”似的。我认为转捩点是特朗普惹来多方炮轰,连共和党党友及国家安全顾问都反对他对香港事务撒手不管,所以在8月中以后各方已重新组成联合阵线。经此一役,特朗普未来否决《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的机会很小,加上他明年要选举,也要考虑如何向选民交代。

德国之声:你预计中国和香港当局会如何应对新法案?

袁弥昌:法案可能进一步刺激中国的反应,影响它的对港方针。至于香港政府只可以一方面抗议,另一方面贬低法案的重要性,这是他们的一贯做法,就是希望改变市民的观感。但我认为想在这次事件中成功扭转民意,机会很微。

德国之声:我们在现场采访也观察到,这次运动寻求外国声援的呼声较以往高,为何民间会出现这种情绪?

袁弥昌:我认为这是对北京和习近平“全面管治权”的一个反应。自从他在2014年提出中央对港“全面管治权”的概念,随后政改引发了雨伞运动,但当时市民都不知道原来“全面管治权”等于香港和国家紧密融合,以贯彻他的个人意志。所以到了今天,大家都意识到在“全面管治权”之下,如果不寻求某些外力制衡,其实没其他办法。这次运动背后的主题是,如果北京一直维持对香港的“全面管治权”,那麽所有社会不公、分配不公、政治不公都会持久存在,所以驱使民众转移向外国寻求政治解决办法。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道,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