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专访:北京要让本土非政府组织取代国外NGO

2017年1月2日

2016年4月中国人大颁布的《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管理法》今年元月起开始生效。批评人士认为这部法律让很多国际NGO难以在中国继续立足,进一步压制中国公民社会发展。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的专家朗跃(Bertram Lang)就此接受了德国之声专访。

China Gericht Gerichtsgebäude Logo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

德国之声:这部法律的许多表述、用语含义并不十分明确,您觉得这部法律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朗跃(Bertram Lang):这部法律的表述确实不够清晰,有一些概念,比如禁止从事"政治活动"、"非法宗教活动"等,到底如何界定?中国政府部门当然可以在个案上根据需要来解释。但有一项改革、一个新内容是相当明确的,那就是负责管理外国NGO的部门从民政部(仍继续管理中国NGO)变成了公安部以及地方层级的公安警察部门。这是一个明确的信号:说明中国政府把境外NGO视为涉及国家安全、而不是对社会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的因素。

德国之声:中国政府想达到哪些目的?

朗跃:我们可以看到几个不同的动机。首先可能是出于对国家安全的担忧,这也可以看作是习近平上任以来一系列更广泛举措的一部份,即把管理、控制的重点放在外国组织机构。这些举措包括在中共内部传达记者圈内所称的"9号文件",称宣传西方价值和民主是对中国社会制度稳定的威胁;2014年习近平主持建立国家安全委员会,有消息称是国安委推动了对境外NGO的立法。  

事实上,这些国外组织被视为一种对国家安全的威胁,另一方面这与外国企业在中国面对的处境有相似之处。如果把《境外NGO管理法》与2016年3月通过的针对中国NGO的《慈善法》联系起来,不难看出,后者更具建设性。比如该法给予中国慈善组织自行募捐等其他运作的可能性。甚至可以说这是一种本土替代策略,一方面限制外国NGO在中国自由活动、运作,不允许他们筹资募捐,另一方面,只要不涉及政治上敏感的领域,中国的NGO则可以得到扶持和新的机会,以便取代外国非政府组织。

德国之声:从外界角度看,有观点认为这部法律是中国政府打压政治异己行动的一部份。那么目前在中国,政治讨论的空间还有多大?

朗跃:政治讨论的空间无疑是被压缩了。我们不应该忘记,在中国政治讨论的空间曾经有多大,比如在2006年到2008年间。而这一空间被压缩,在习近平上台执政之前就开始了,这不是一个新的发展趋势。但现在随着一系列法律的生效,不仅是《境外NGO管理法》,还包括《国家安全法》、《反恐法》、《网络安全法》等,构成了很多限制,造成的现状是,以前能够讨论的一些议题--虽然也有风险,但是可能的--现在则完全噤声了。

有人说,这叫"以恐惧治国"(Rule by fear),就是人们不敢再表达担忧以及建设性的批评。但另一方面,中国还是有人仍在继续讨论国家发展的方向,尤其在互联网的论坛上,还是有很多观点交锋的争论。当然能够讨论的议题数量肯定是下降了。

朗跃(Bertram Lang),是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MERICS)研究员,重点研究中国与欧盟的关系、非政府组织以及反腐败。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道,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