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专访张忠:对“主旋律”情有独钟

任琛
2017年2月12日

在刚刚闭幕的第二届德国中国电影节上,名为《燕振昌》的电影是唯一一部入围电影节的“主旋律”影片。“准80后”导演张忠讲述了,他为什么对“主旋律”情有独钟。

Deutschland Düsseldorf - Regisseur Zhang Zhong aus VR.China auf den 2. chinesisches Filmfestival
图像来源: China Rundschau

(德国之声中文网)首先确认一下,你是80后吧?

张忠:我跟80后就差一个月。但是他们都说我是80后的导演,我也从来没对此表过态。

德国之声:你对"主旋律"电影的定义是什么?

张忠:"主旋律"影片的概念是我们国家的一位电影局局长最早提出来的。我认为,一切反映"真善美"的影片都属于主旋律影片的范畴。

德国之声:人们通常认为中国80后的一代人就不太再关心政治,更不会认同父母时代的各种"主旋律"。你说过你的大部分影片都是"主旋律",为什么对这种很有中国特色的影片情有独钟呢?

张忠:中国电影史上有几个阶段,都基本上是播放主旋律影片,虽然那时候没有主旋律这种说法。到了主旋律这个概念被提出后,我们也看到了一批非常优秀的主旋律影片,比如说像《离开雷锋的日子》、《孔繁森》、《焦裕禄》等等。像我还曾经拜访过《孔繁森》、《焦裕禄》的导演。现在做主旋律电影最好的就是中国的尹力导演。我在拍摄影片之前都会拜访他们,从他们那里学习,与其沟通。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拍主旋律影片导演的空间还是很小的。

第二届德国中国电影节的参赛影片 燕振昌是唯一一部“主旋律”图像来源: chinafilmfestival.de

德国之声:为什么呢?

张忠:你今天参加了电影节,你也看到了。都是些商业影片获奖。我带的这部影片是唯一入围的主旋律影片。我倒觉得德国的评委还是比较认可的。他还是想看不同类型的电影。一个电影节就要吸纳不同类型的影片。但是也有些评委是非常反对的。他们觉得能够把中国的一个主旋律影片选入一个在德国举办的电影节还是不太合适的。

德国之声:也就是说评委的抵制情绪您已经感受到了,那你觉得他们为什么这么抵制主旋律呢?

张忠:对,这种情绪我还是能感受到的。他们可能觉得我们这类影片就是宣传国家意志。

德国之声:那你觉得他们的这种批评有道理吗?

张忠:我觉得可能我们生活的环境不一样。土壤不一样。那你看好多美国的电影,都是宣扬美国精神的,对吧。我觉得美国可以讲的大部分电影都是讲它的这种普世价值观的。奥巴马在视察好莱坞之后曾经讲过三句话:第一句话是说好莱坞首先解决了美国200多万人的就业问题,为国家作出了贡献。第二:好莱坞把美国的价值观传递到了全世界,他非常感谢。第三:全世界的人,因为美国电影,了解了美国,到美国来旅游,促进了美国相关产业的发展。我觉得他讲的很好。

所以我觉得像主旋律影片具备教育功能。任何电影都有自己的属性。我觉得我们的主旋律影片,它的政治属性是非常明确的。它就是我刚才说的反映一切真善美、它讲的都是好的,并不一定是说教的。比如在我的两个影片《柴生芳》和《燕振昌》里,我没有讲"高大上"的道理,都是通过一些凡人小事来表达。这两个人物一个是村里面的党支部书记,一个是县里面的县长。他们都是老百姓身边的人。都是他们每天能摸的着,看得见的人。就像那天中国驻德国杜塞尔多夫领事馆总领事冯海阳说过的,这些片中人物没有高高在上,是时时刻刻让老百姓能最直接的接触到的。无论是我们拍的政府官员也好,还是我们的企业家也好。中宣部每年都会推出大量的这种时代楷模。我觉得,电影就应该记录每个时代发生的不同的事情。这类的英雄人物对于我们导演来讲,一样是可以借助的切口,通过它来记录我们时代的变迁。

德国之声:真善美其实是普世价值的一部分,是全世界各国民众都追求的。但是您觉得为什么只有在中国才有主旋律电影这样的东西,在世界上其它国家就没有呢?

张忠:这个问题提的特别好。我觉得其实主旋律只是一个概念而已,只是一个提法而已。美国要是按照这种说法来讲它所有的电影都是主旋律影片。只是人家可能没有这种提法。

德国之声:您这次给德国观众带来的《燕振昌》这个电影,能讲一下您和这个片子是如何结缘的呢?

《燕振昌》电影拍摄现场图像来源: Z. Zhong

张忠:其实之前我对这个人不太了解。但是我在翻阅网络新闻的时候看到了燕振昌的事迹。因为我本身就是在农村出身,农村长大的。而且我的叔叔就是村里面村委会的主任,所以我对农村生活还是有非常多的了解和体验的。我看到他的这个事情时当时还是有点不太相信的,因为我的家在西北,他在中原河南地区。我就迅速从网上找了些资料。看过以后,我觉得这种村支部书记是很少的。所以我就去做了一些实地调研。在过程中我发现这个人确实是让我非常感动,我马上就找到了我们党中央的《求是》杂志社。

德国之声:为什么找《求是》杂志社拍电影?

张忠:因为《求是》首先是我们中共中央的机关刊物。第二它和人民日报和新华社还不一样,承担着对热点事件和政策深度解读的功能。我就想是否有可能让他们做出品方、出资。我心惊胆战的和他们沟通后,他们非常支持。现场办公,当即马上表示我们会给你联系这个事情。虽然中间曲折的经历比较多,但最后它是独立出品了。

德国之声:那您这次把这个片子带给德国观众,您能感觉到的德国观众对此片反映如何呢?

张忠:这是我根本没有想到的。其中有一场是杜塞尔多夫总领事馆的那一场。我们原定的交流时间是20分钟,但最后持续了接近一个小时。在法兰克福放映的第一场,观众比杜塞尔多夫的这一场要多,有德国观众,也有中国观众。当然中国观众比较多一点。

德国之声:那德国观众的反映如何?

张忠:反正有很多人是流着泪看完的。其中第一个人发言女士她老公应该是德国人,她带着老公一起来看的。她说我是流着泪看完这部影片的。她说我们离开祖国很多年,对基层农村的情况了解太少。她说我们看到有这样的干部,有这样的村,因为村一级在中国来讲是最小的行政单位了。我们14亿人口中有成千上万个燕振昌这样的村委书记,为此我感到骄傲。

德国之声:这也是一个关键的问题,我们在看《燕振昌》这样的电影时,很多人可能会问,中国共产党的官有多少人真正能像电影里的燕振昌这样凡事为民,清正廉洁的?所以您觉得,按百分比来说,有多少共产党的官能像燕振昌这样的?

张忠:一个来自农村,对“主旋律”情有独钟的导演图像来源: China Rundschau

张忠:我觉得,在反腐力度空前。在总书记的领导下。基本上隔三差五就能看到大量的官员因为违纪被处理。最近以来我们看到这种新闻是越来越少了。而且我的亲身经历是,比如我拍这些戏,从村一级,到市一级,到省部级干部,我觉得我们的大部分干部都是非常好的。

德国之声:你在这次的德国中国电影节上说过,现在做"主旋律"电影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甚至经费都会成问题。中国的主旋律电影,像《建国大业》、《建党伟业》这样的,还包括以前的《孔繁森》、《焦裕禄》都是--用你的话来说"国家机器"参与制作的电影。为什么会吃力不讨好,甚至还缺乏经费呢?

张忠:就像我做的《燕振昌》和《柴生芳》这两部影片。因为我拍摄第一部影片《柴生芳》的时候,基本上他还是没有什么荣誉的,是在零荣誉的时候。所以在制作上经费还是非常短缺的。这个影片我前后都是找的我的亲戚,我的朋友给我投资。到后来国家表彰了他以后,当然我们政府也就比较重视了,也给我们做了一些资金的注入。但是现在来讲,这个戏的话,我还欠朋友的账呢。但这个钱我会还给他们的。

德国之声:这么玩命?拿自己的钱去做主旋律电影?这得多大的动力啊,动力源在哪里呢?

张忠:一个是我对家乡的热爱。第二我熟悉他的事情,他的事迹非常感动我。为了朋友,我愿意去这么做。

德国之声:像《燕振昌》这样的影片,确实有它感人的地方,画面的美感也不错,尤其是男主角的表演非常出色。但观众仍然不愿意去看主旋律电影,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呢?

张忠:提的问题非常专业,非常好。《燕振昌》拍完之后,我们不是给我们所谓的党员看的。我在学校的时候,我的学生都是刚刚考上大学,18岁,19岁这个年龄层的。那么他选修了我的一门课程就是电影赏析。我剪辑完的第一批观众就是我的学生。而且都是十八九岁的孩子,都是95后,96后,97后。他们看的泪流满面的。他们说,老师,我们根本没有机会看到这样的电影。所以说难道我们电影院里的观众,那些95后的观众都是喜欢打打杀杀的、恐怖片或者是搞笑片吗?不是这样的,只是我们现在在市场经济的情况下,院线排片太少,不是没人看。曾经有一个中国的院线经理给我讲,他说如果我在黄金时间给你们排片,肯定观众不少。但是我没办法给你排。第一你没有名演员。第二你就是一个这样的主旋律影片,我没法给你排。

德国之声:也就是说你觉得关键的问题还是在排片?

张忠:我觉得我们所谓的主旋律影片一定要变成院线的主旋律影片,最后要变成票房的主旋律。

德国之声:你透露过中国电影界其它拍商业片的同行也对拍"主旋律"电影的人并不认可,你觉得是什么原因?

《燕振昌》剧组工作人员合影图像来源: Z. Zhong

张忠:就是因为太市场经济了,太市场化了。他们一看这个影片第一没有明星,院线经理就不会排。第二看这些不知名的演员,一看就是比较低成本的制作。不管你拍的质量怎么样,马上从意识上就会有明显的排斥。

德国之声:也就是说你觉得同行们不认可的原因都是因为主旋律影片缺乏明星阵容?

张忠:那倒不是,我觉得他们不认可可能是……我们中国共产党有8千万党员。这是我们执政党的党员。那么我们中国有14亿人口。应该首先让同业人员组织多看这种影片,改变他们的态度。因为这种观影习惯是培养出来的。我们没有贺岁片之前,我们的大部分影片不都是主旋律影片吗?最后贺岁片出来以后,观众的观影习惯被培养成了。我们要改变这种观影习惯。还是要从院线给档期开始。

德国之声:也就是说您觉得主旋律影片本身没有问题,是院线排片的问题。

张忠:我们的主旋律影片本身没有问题。我们可以用很多的电影制作方法。包括在策划上,在制作上加强。我们的主旋律影片本身要加强,其次是要给国产的主旋律影片以空间。

德国之声:最后一个问题:您最喜欢看的三部电影?

张忠:《焦裕禄》……还有我自己的两部影片。

 

采访对象背景:张忠,祖籍甘肃临洮。中国国家一级导演,编剧,教授、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传媒大学影视项目管理研究生导师,北京戏曲学院教师。代表作品有《柴生芳》、《燕振昌》、《小西天狄道传奇》《我也有梦想》。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道,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