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专访:施瓦策尔呼吁保护中国女性东方美

祝红2006年10月14日

德国知名妇女运动的代表人物艾丽斯-施瓦策尔于1975年以反映14位不同阶层妇女命运的“小区别”一书而成为德国妇女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1977年,施瓦策尔首创妇女杂志“爱玛”。下面是德国之声记者对这位杰出的德国女性的专访。她呼吁中国女性维护东方美。

德国妇女杂志爱玛主编施瓦策尔图像来源: EMMA

德国知名妇女运动的代表人物艾丽斯-施瓦策尔于1975年以反映14位不同阶层妇女命运的“小区别”一书而成为德国妇女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1977年,施瓦策尔首创妇女杂志“爱玛”。下面是德国之声中文网记者对这位杰出的德国女性的专访。


施瓦策尔女士于1942年出生于德国乌帕塔尔-艾伯费尔德的一个单亲家庭,她在经营烟草商品店的祖父母家长大。青年时代,施瓦策尔曾在法国巴黎攻读社会学和心理学,同时以政治记者的身份从事媒体工作。当上一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妇女运动爆发时,施瓦策尔即积极投身其中。

艾玛杂志

德国之声:德国的妇女运动已有30多年的历史,取得的成就是不容否认的。您认为还有哪些地方有待改进,哪些问题亟待解决?

施瓦策尔:我们必须从西方世界的妇女运动的角度来看德国的妇女运动。德国的妇女运动始于上一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30多年对人的一生来说是漫长的,但是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却是短暂的一瞬。我认为,我们取得了不少成就。上一世纪70年代,德国妇女根本无法享受应有的平等,其权益也没有任何法律保障。如果丈夫对妻子的家政不满,就可以去夫人的单位要求领导将其解雇;家庭暴力受到刑事追究在1996年才写入德国法律之中。德国大学某些学科的女生人数比男生还多,尽管这些学科不是很被看好的学科;德国现总理也是一位女性;99%的年轻女性都认为,无论是否成家,是否要孩子,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有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他们希望意中男人能够帮助做家务,共同照料孩子。但新的问题也不断出现.

德国之声:我想把这些新问题与德国新出台的家庭政策放在一起谈。我很想请教您的是,为什么在德国妇女运动30多年后的今天,许多德国人的家庭观念却依旧比较保守?

施瓦策尔:您观察得不错。德国的妇女形象,至少是中老年一代,与欧洲其它国家相比确实相对落后。原因有两个:原因之一可以追溯到19世纪浪漫主义的家庭观念,女人在家相夫教子;另外,1933年至1945年纳粹思想影响根深蒂固。国家社会主义是张扬男性的巅峰时期,女性则只能辅佐男性,其权力受到极大的削弱。这批妇女的后代如今已进入其母亲当年的年龄段,但纳粹歧视妇女的毒素却依旧难以消除。德国妇女最棘手的难题是,如何妥善处理家庭与事业的问题。“狠心母亲”这个字只在德语中出现,其它任何语种都找不到这个词汇。“狠心母亲”指的是那些不很关心孩子的母亲,但我们却没有“狠心父亲”这个词。无论父亲如何对待孩子都不会受到社会的谴责,现在公众舆论终于展开了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就目前情势来看,全日制幼儿园和学校将越来越多,原因并非在于男人学会了善待女人,而是新生婴儿已越来越少。这是德国妇女的无声反抗,因为他们已不愿再在孩子和职业间做出选择。有些妇女为了避免受到家庭的束缚,选择了事业。妇女不愿成为家庭的奴隶是妇女运动的一个成就。与此同时,德国的妇女运动是70年代初第一个就妇女问题发起讨论的政治力量。在这之前,只有1/3妇女是职业妇女,有孩子的职业女性往往会受到良心的谴责。一旦孩子病了,在学校里成绩不好,丈夫在工作中受到挫折,都会归咎于妇女的错误。于是出现了妇女解放运动的活跃人士,他们关注妇女问题:他们认为,养育孩子是大家的事情,整个社会,包括孩子的父亲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遗憾的是,我们手中没有魔术棒,我们能够改变人们的某些观念,施加政治压力,但是我们无法改变世界。

德国之声:请问您,如何定义解放型妇女?

施瓦尔茨:我也很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哈!)我认为,妇女解放的最基本前提是经济独立。其次是拥有同等的权利和机会。我以为,男女性别只是影响某人个性的众多因素之一,在一个自由民主的社会里,它不是决定某人的关键因素。

德国之声:所以,德国的政府内阁中已有1/3是女性,在德国妇女获得选举权的87年之后,首次有一位女性登上了总理的宝座,德国的家庭部长冯-莱恩是一位生有7个孩子的女性。从2007年起,德国将启动新的育儿补贴和父亲陪产假政策。您从妇女解放运动的角度来看还有哪些目标没有实现?

施瓦尔茨:德国妇女的无声抗议迫使政界和男人寻求解决方案。德国有了一位女总理的确令人高兴。政府内阁中几乎一半是女性。但是在德国社会体系最重要的经济部门,在30家最重要的德国企业中,只有一位女性是董事会成员。遗憾的是在过去几年中,女性政治家在妇女问题上都比较沉默。我们目前遇到的新的问题是对美丽和青春的过分崇拜和追求,它对男性也有影响,但尤其给女性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和精神压力。对女性来说,仅靠聪明、能干是不够的,人们还希望这些女性拥有模特的美貌和身段。这些新的束缚对某些妇女的心灵造成严重影响。比如厌食症已成为德国妇女的第一癖好,比酗酒、吸毒和烟瘾还严重。在富裕的西方国家,竟有人为了追求外表美,而不惜忍肌挨饿,这的确十分荒唐。

德国之声:我认为,在追求外表方面,中国比德国要过分得多。许多中国年轻姑娘认为,美貌可以为他们带来财富。做美容术的 年轻姑娘不在少数,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施瓦策尔:这令我感到非常震惊。我认为,中国女性割双眼皮,追求欧洲人的大眼睛的做法令人不可思议。我想利用这一机会,呼吁中国的姐妹们,保持自己的特点,中国式的美。我认为,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与资本主义在全世界的扩展和媒体的诱导是分不开的。以我个人的经验,过去,人们大多不像现在这么物质主义,而更注重生活的充实。在德国也有些女性靠美貌嫁有钱男人,以此获得财富,但我认为,这样的女性是极少数。贫穷,又无法获得其它机会的女性,往往会借助原始手段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东欧和俄罗斯的情况也比较类似。

德国之声:近年来,我们可以观察到一个喜人的现象,那便是40岁以上妇女逐渐成为时装业的新崇,这是否也可以被看作是妇女解放运动的又一进步呢?

施瓦策尔:目前在德国同时存在着两种潮流。一是您刚才提到的,时装设计师开始注意到有经济实力,又追求时尚的40岁以上的女性群体。在德国的现实生活中,不少妇女,包括年轻姑娘都任意着装,想穿什么,就穿什么。尽管一再有宣传广告和时装杂志向人们施加压力,提醒人们身体上的不完美之处,从而诱使人们花更多的钱,装扮自己,这其实是资本主义利用人们的自卑和内疚心理获取利润的一种手段。过去是教堂让我们感到内疚,现在是资本主义。但与此同时,反向宣传活动也有不少。

德国之声:您是妇女杂志“爱玛”的主编,“爱玛”封面很不起眼,规格也比较小,但它的可读性强,问题反映及时,信息量也比较大。在杂志多如牛毛,追求视觉刺激和图片效应的今天,“爱玛”立足的秘诀是什么呢?

施瓦策尔:可以说,爱玛是一本知识性的妇女杂志。我们的读者群绝不是女强人,而是从18到80岁的女性,当然也不乏男性读者,他们来自各行各业。“爱玛”既是知识型前卫杂志,又是一份大众刊物。这是我的经营战略。我们不做任何广告,也不隶属于任何党派,靠读者的订阅量自负盈亏。我认为,我们是全世界唯一仅有的一份独立杂志.

德国之声版权所有
http://www.dw-world.de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