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专访《暗恋桃花源》制作人袁鸿

采访记者 瞿晓2008年12月3日

内地版《暗恋桃花源》自2006年11月18日于北京首都剧场首演至今,已在全中国演出100余场,场场爆满的该剧已经吸引了20余万人走进剧场,这不能不说是舞台剧市场的一个奇迹。德国之声记者瞿晓在上海面对面采访了这一奇迹背后的制作人袁鸿。

舞台剧制作人袁鸿图像来源: DW

当初一手和赖声川合作,把这部优秀剧作引进内地来的制作人袁鸿,坊间对其评价不一,在"理想主义者"、"民间戏剧义工"的评价之外,也有人对他不设赠票的做法痛恨不已,视之为另类。这次和袁鸿本人面对面的一个小时,记者觉得他的确就是一个"孤独的行吟诗人",追求平凡,与世无争,但尽显人格魅力。道别前的留影,记者特意拉他背对着繁华的上海人民广场,"以前您的照片几乎都是以剧场里的座位为背景的",可袁鸿第一张照片还是选择了人民广场西北角的上海大剧院为背景----这一周,《暗恋桃花源》在上海的第六轮巡演就在这里再次让上万人为之哭哭笑笑,品尽人间滋味。


德国之声:赖声川老师作为《暗恋桃花源》的导演和作者,您作为这部戏内地的引进者和制作人,当初你们怎么相识的?这件事情国内媒体似乎很少提及。


袁鸿:其实也有人问到过。我和赖声川老师真正认识要算是1997年,当然此前在我的学生时代也有见面,不过那就是我认识他、他不认识我的情形下了。1997年我和赖老师认识是因为林连昆老师此前一年去台湾演出,和赖老师有见面。而林连昆老师是我舞台艺术这个领域中,能接触到的最优秀的、还活跃在舞台上的人。第二年赖老师一家四口来北京游玩游故宫,林老师就让我去给赖老师当导游,就这样我和赖老师正式认识了。让我比较惭愧的是:我那次完全是一个不称职的导游,赖老师对故宫的了解比我多多了。


德国之声:那您什么时候第一次看到《暗恋桃花源》的呢?看有报道说是看的是林青霞电影版的录像带?


袁鸿:其实第一次看到《暗恋桃花源》倒是胶片的电影。1992年的时候它以一个很巧的名目进入了内地,那个时候到晚有四个导演的作品到内地来小范围作专业放映:蔡明亮、侯孝贤、杨德昌、赖声川,就在中戏啦、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这些地方放映。因为只有一个拷贝嘛,所以哪儿放我们就追着去哪儿看,当时我就连看了三遍《暗恋桃花源》,可惜有两遍因为路途太远迟到了。


德国之声:以《暗恋桃花源》为代表的舞台剧、话剧,这几年逐渐得到了市场的认可,这次上海巡演的第一天,我和朋友也看到了剧场爆满的热烈景象,您是否认为现在的市场环境比前几年好了很多?


袁鸿:看起来好了,但其实我没觉得多好。我个人认为不是一个理想的状态,从97年到非典前的那段时间,我觉得是最好的。当时观众和创作者的心态都挺好的。


德国之声:可那个时候愿意花那么多钱走进剧场的观众大概没有现在那么多吧?


袁鸿:对,没有现在那么多。这个过程很多人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其实我觉得对于戏剧来说,市场并不是最重要的。


德国之声:那您心目中的理想状态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是赖老师以前曾经谈到过的:应该有个固定的剧场,像国外的《Mamamia》那样,一年到头都在放这个剧么?

袁鸿:应该是吧。不过中国目前这样的剧还不多,甚至可以说是没有。其实《茶馆》是该在北京人艺有个单独的剧场演的,但它绝对不能说是新演员、大学刚毕业就来演的,应该有一些有实力的演员来出演。

采访记者瞿晓与袁鸿合影图像来源: AP


德国之声:您是指有市场号召力的明星来演吗?


袁鸿:也不完全是。他只要是实力派的演员就好,对戏剧表演艺术是要孜孜以求的。像《暗恋桃花源》就是一个明星回归到演员的例子。


德国之声:那就您的经验来看,有明星参演的剧和只有实力派演员参演的剧,在票房上会不会有明显的区别呢?


袁鸿:我们和各地的剧场谈演出的时候,只会说:我们只保证有黄磊、孙莉,除此之外的演员我们不能保证。有的地方的剧院来和我们谈,指名道姓要何炅要谢娜,我们直接说对不起我们就不要往下谈了。我们不会迎合这种需求来安排演员的。包括这次上海巡演,我们也没预告演员名单。如果有观众觉得演员阵容不合自己胃口,我们乐意退票给他。


德国之声:从您以往的故事中,我们感觉您更像是一个社会慈善家,而不是一个戏剧制作人.....


袁鸿:我们只是结合戏剧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像这个周六我们就会在这里举办一个答谢的茶会,邀请关注我们的个人啊、机构啊、媒体啊,来参与《暗恋》延伸的下一个计划。12月12日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将演出的《在变老之前远去》就是"暗恋桃花源青年戏剧基金"资助的。从《暗恋桃花源》第一场演出起,我们就在做这个基金了:每张门票我们提一块钱放在这个基金里面,然后来帮助一些有志于戏剧的年轻人,也许他们跟我们根本不熟,甚至是根本不欣赏我们。就像前段时间稻川做的《鲁迅2008》,他们那个组的成员大部分都是对《暗恋桃花源》非常反感的,指责我们"滥用明星、商业无度"什么的,但是我们依然作为他们最大的原创支持。我觉得我们只要出一点点东西,可以帮助他们完成自己的创作就可以了。他们真的是对这个执著热爱,我们就不能让他们白做。我们相信,这个市场只要你一心一意去做,就会改变。


德国之声:我们很关注现在您个人的经济状况随着《暗恋桃花源》的火爆,是不是已经走出了当年媒体渲染的"3平米办公室、月薪2000"的窘况了?


袁鸿:其实我觉得我个人一直不差。《暗恋桃花源》这种有收益的戏,我和一般工作人员一样,也有演出费。像我的手机,花360买的,还预存了360的话费,我觉得这样就很好了。别人的生活怎样,跟我没有关系。我来上海出差的话,约了人见面,可能会选在万豪的咖啡厅,人家会以为我就住在万豪,其实我住在旁边江阴路青年旅社的六人间。我个人的生活消费很低。


德国之声:05年您苦心经营的北剧场倒掉,有人认为是经营管理不善,缺乏创新模式。您现在回头看看觉得是这个原因么?


袁鸿:我觉得不是。我的个性决定我不愿意在他人制定的规则里面游戏。最主要的原因不是经营不善,当时北剧场在没有要国家一分钱,完全靠个人经营的情况下,可以说是非常好。剧目在04年的时候就达到了228部之多。在中国的剧院里面,无论大小都是没得比的。04年的时候有人进来合作了,于是我们把最大的股权让了出去,结果让进来的人并不是一个理想的合作伙伴。就这个原因。我只是觉得,过去、今天包括未来,我对戏剧界、艺术界生存环境、法则关系深恶痛绝,我不屑,这是最重要的原因。


德国之声:在《中国企业家》的采访中,我看到您说过这么一句:即使我成为企业家,我也不见得会赞助戏剧。


袁鸿:对。现在我们做的,也不过是从侧面去推动这个事情----跟很多人交流,认定一个好的方向去做。像北京一个年轻的编导顾雷,我个人的力量有限,他的三年计划,就是我的一个日本朋友在帮他实现:帮他找到日本机构的资助;帮他在日本演出后再拿回来在国内演....这样他除了自己固定的工作之外,也可以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在戏剧的追求道路上,他就不会中途被人挖去给人做些无聊的喜剧。


德国之声:谈到了别人的三年计划,那对于表演工作坊或者您个人来说,是否也有三年五年甚至十年的人生目标或者计划呢?


袁鸿:没有。现在表演工作坊,包括赖声川本人的位置还是特殊了一点,外界都把它看作了戏剧票房甚至是文化的龙头,都在打它的主意。我个人的能量是很小的,像赖老师最近选择和中央电视台合作新的剧目一样,会有更多元素影响他作出决定;我也一样,并不是说这十年间除了和赖老师合作外,我就没有和别的人合作,像林兆华的工作室需要有事情我去做,我也不一定让他知道就去做了。像你手边这本《暗恋桃花源》的宣传册,我想不出来会有人印别人的剧的资讯在上面。我们只是觉得这是原创的、不错,值得推荐,我们就印上去了。我觉得戏剧界应该是开放的,应该更灵活、更多元,这是我个人的一个愿望。至于《暗恋桃花源》,现在演过了100场,什么时候演过了500场,那就很好了。至于北京表演工作坊这些年来对中国戏剧做了一些改变或者推动作用,也许别人不会来承认,哪怕只有我一个人看到,我觉得也就够了。只是说,你带来的观众进剧场的效应、戏剧演出的繁荣、票房的活跃,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好的或者是不好的,会不会把这变成一个投机的行业,这也是我今天的一个矛盾和困惑。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