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专访:"气候协议为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奠定基石"

Carolina Chimoy | Charlotta Lomas | Gero Rueter
2016年11月4日

《巴黎气候协议》11月4日正式生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执行秘书帕特里夏·埃斯皮诺萨(Patricia Espinosa)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表示,这为创立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奠定了基石。

BdT
Nürnberger Stadtsilhouette in der Abendsonne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D. Karmann

德国之声:埃斯皮诺萨女士,气候保护协议一年前在巴黎签署,11个月后的今天成为一项全球有效的协议。为什么该协议如此重要?

埃斯皮诺萨:巴黎气候协议是历史性的,标志着190多个国家结束了漫长艰难的谈判和签署。尽管其中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但气候协议仍然在创纪录的时间内得到批准,并且现在生效。批准国现在必须遵守一定的排放上限。

这项协议为我们的社会发生根本改变指明了道路。我们的经济今后只会少量依赖化石燃料。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它不仅要求我们采取政经方面的措施,也要求所有人参与其中。这项协议为转型奠定了基石,转型完成后,世界将是另一个模样,将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认识的世界。

德国之声:这对我们的生活意味着什么呢?

埃斯皮诺萨:这项协议试图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让今后的世世代代能够继续生存繁衍。同时,这项协议能够减少发生气候灾难的风险,其中包括失去家园以及洪灾造成死亡的风险。

该协议也意味着消费方式的改变,比如减少开车,购买环保产品。购物时尽可能考虑到环保。比如说在选择电子产品时选择能效高、有害材料少的产品。

德国之声:联合国气候大会将于11月在摩洛哥举行。来自世界各国的使节都会坐飞机去开会,这对气候非常有害。这难道不是一个悖论吗?需要这样的年度会议吗?

埃斯皮诺萨:举行年会是为了给谈判注入新动力,让该议题保持活力,避免关注力降低。代表团内部也在考虑每年开一次大会是否有必要。但协议对年会做出了规定,因此要改变它必须修改协议。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执行秘书帕特里夏·埃斯皮诺萨图像来源: Getty Images/AFP/F. Senna

德国之声:这样说也就是出于形式上的原因?

埃斯皮诺萨:一方面是这样,公约的条款具有法律效力。另一方面,一些人也觉得会议的确重要,它能引起公众的注意,让更多人了解到气候变化的不同侧面。对这个问题,有赞成者,也有反对者。

德国之声:目前,有许多人因战争逃亡,也有一些人因气候变化逃亡。气候难民还会继续增加吗?

埃斯皮诺萨:肯定会。现在我们就已经看到难民潮和气候变化紧密相关。比如中美洲最近发生的大干旱导致灾荒,人们逃离家园,一些国家大片土地荒芜。许多人现在逃到墨西哥,一些人想前往美国。

德国之声:民粹主义是目前的国际趋势。特朗普想当美国总统。民粹主义者不太重视气候政策。如果特朗普胜选,气候政策会失去分量吗?

埃斯皮诺萨:巴黎协议是190多个国家多年谈判的结果。该协议不仅是政府间达成的一致,也动员了全社会。这项协议因此有很高的合法性和很大的分量,不能出尔反尔。公众和政府都知道该议题的重要性。

德国之声:从2020年起,发达国家每年将为全球气候保护措施支付1000亿美元。据您的数据,应对目前的挑战需要上万亿美元资金。谁来出资呢?

埃斯皮诺萨:在摩洛哥马拉喀什的会议上,我们将在介绍筹集1000亿美元的时间表。虽然我们还没有筹集到1000亿美元,但方向是正确的。

另一方面,私人领域明显也开始重视气候变化。企业开始投资清洁能源,投资者也看到,气候变化对其资产价值造成了威胁。所有这些因素,加上各国的政治措施能够动员起这些资源。

德国之声:按照气候协议,各国有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义务。但各国的减排量与制定的气候目标还相距甚远。怎么能够提高各国的减排动力?

埃斯皮诺萨:是的。各国自己制定减排目标达不到将全球气温升高限制在2摄氏度或者1.5摄氏度的目标。因此,我们需要一个更快的机制。巴黎协议也制定了一个框架。将每5年审查一次国家计划,发展中国家将得到技术上和资金上的支持。

如何落实技术和资金支持尚待商讨,在审查各国的计划时,我们可以鼓励该国拿出更多的行动来。另一点是,技术的不断推陈出新可以刺激投资,加快减排进程。

墨西哥政治家、外交官帕特里夏·埃斯皮诺萨2016年5月起担任波恩《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执行秘书。2010年12月,作为会议主席,她成功地领导了墨西哥坎昆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大会。埃斯皮诺萨曾任墨西哥外交部长,并曾担任驻德国、奥地利、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大使,常年为联合国工作。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道,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