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之声:格贝肯先生,在市区中心地带,人们能防止象巴塞罗那、柏林和尼斯那样以车辆为武器的袭击发生吗?
格贝肯:说实话,有时人们所能做的只是降低袭击造成的危害,但无法制止袭击本身。在9-11事件发生后,人们意识到自杀式袭击可能从危机地区走向全球。我们遇到的问题是,面对那些腰缠炸药的自杀式恐怖袭击者,如何保护我们的社会?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德国之声:那怎样才能降低袭击的危害呢?
格贝肯:有不同的可能性。为防止用货车或小汽车制造袭击,可以在设施建设上采取些措施。但不是一定要建水泥墩,可以用些我们称为"城市家具"、或采用园林建筑的元素设置障碍和行车限制,起到的作用和水泥墩是一样的,但外观完全不同。
德国之声:这是个"好看"的选项。
格贝肯:是的。但不仅是好看。借助长椅、雕塑、报亭或路灯等设施,我们还可以提升城市空间的品质,吸引人们停留休憩。如果让闹市区有更多的绿色,对城市生态和气候也有积极影响。多数情况下,人们在一个绿色的城市环境里感觉更为舒适。
德国之声:几棵树和一条长椅能阻止一个计划驾驶一辆卡车冲向人群的人吗?
格贝肯:我们有不同"重量级"的路障系统,包括那种能挡住重型卡车的。问题是,需要在所有地方使用吗?我们也可以从建筑规划方面做到,让这样的卡车无法把车速提高到一定水平。比如小型的短桩栅栏就能形成交错的障碍。象尼斯或巴塞罗那那样平直开阔的大道,却让人有可能把车速提到较高。
德国之声:可是,如果我们要改建所有的林荫大道,用这一标准来改变我们的城市,难道不是向恐怖分子承认我们害怕吗?
格贝肯:的确是这样。因此我们必须自己回答这个问题:一个社会能承受多少安全措施?我们所希望的安全会不会限制我们的自由?这是在此类恐怖袭击后,我们这个社会一再讨论的问题。我想,对这些问题我们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解决方案。
德国之声:从安全措施上看,城市和城市之间有多大的差别?
格贝肯:欧洲有一些城市经历过恐怖袭击,已对此作出了反应。比如在伦敦或巴黎,那里的警察比较多,建筑规划上也有一些防范措施。但说实话,有些措施过了头。在柏林恐怖袭击发生后,连一些小村镇的圣诞市场都围上了路障。与其说是增加安全系数,不如说是制造一些心理安慰罢了。
德国之声:民间节日的安保措施呢?是不是简单一些?
格贝肯:去年的啤酒节上,检查了游客的背包,双肩背包不得带入场。我们看到,针对某些大的活动是可以临时提升安全措施的。比如上空禁止飞机通过、查包等等。但我们也不想增加民众不必要的担心。在德国遭遇恐怖袭击死亡的可能性,比被雷击毙命还要小。当然,对那些当事者来说,这种说法是无济于事的。不过,我行驶在柏林或慕尼黑街头时,并没有感觉到这里的人们出于安全担心而特意避开某些地方。人们的反应相当冷静平和,我想这是我们唯一能做的事。
近年来,频繁爆发的恐袭事件给欧洲大陆蒙上一层恐怖主义的阴影。十几年来,欧洲一直是极端恐怖力量袭击的重要目标。
图像来源: Getty Images2017年8月17日,在巴塞罗那市中心游人云集的兰布拉大道(Las Ramblas),一辆小型货车冲撞行人,造成十多人死亡,百余人受伤,包括13名德国游客、两名台湾人和一名香港人,他们中部分伤势严重。"圣战"组织"伊斯兰国"宣称为这一袭击事件负责。
图像来源: Imago/E-Press Photo.com巴塞罗那以南约100公里的坎布里尔斯再爆袭击。当天午夜时分,有人在坎市海滨大道驾驶一辆轿车冲撞路人,造成7人受伤,其中包括一名警察。警方当场击毙了4名肇事者,还有一名嫌疑人后来因伤重死亡。警方发言人称,他们中的好几个人身上捆绑有炸药。调查人员认为,这起袭击与巴斯罗那的袭击有关联。
图像来源: Reuters/Reuters TV伦敦市中心地区伦敦桥6月3日晚发生恐袭,造成七人死亡、48人受伤。一辆白色厢式货车在伦敦桥上冲向人群后,三名袭击者从车上持刀跳下,在附近的巴罗市场袭击行人,随后被赶来的警方击毙。
图像来源: Reuters/H. McKay当地时间5月22日晚,美国歌手爱莉安娜·格兰德(Ariana Grande)在曼彻斯特体育馆举行的演唱进入尾声、观众开始陆续离场时,体育馆入口大厅处发生爆炸。“伊斯兰国”宣称对事件负责。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ZUMA/London News Pictures/J. Goodman2017年4月3日下午,俄罗斯圣彼得堡一地铁站发生爆炸事件,造成14人死亡,40多人受伤。俄罗斯政府表示,袭击嫌犯来自中亚地区。
图像来源: Getty Images/AFP/Str3月22日下午,英国国会大厦前的威斯敏斯特桥上,一辆汽车连续冲撞行人。驾车男子随后跳下汽车,刺死一名警察后,被其他警察开枪击毙。事件最终导致6人死亡,约50人受伤。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AP/J.West在2017年新年夜,土耳其高档夜总会莱纳(Reina)遭遇恐怖袭击,凶手开枪疯狂扫射,造成39人丧生。作案后,凶手先成功逃逸,在十几天后被捕。恐怖组织“伊斯兰国”宣称对该袭击事件负责。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R. Hackenberg在晚8点左右,通过难民身份来到欧洲的突尼斯人阿姆里,驾车在柏林西部中心地带的圣诞市场冲撞人群,造成12人丧生,数十人受伤。阿姆里潜逃数天后,在米兰近郊的一次警方检察中被击毙。在袭击之前,阿姆里就被警方列为伊斯兰“危险分子”。
图像来源: Getty Images/S. Loos在7月14日法国国庆当天,原籍法属突尼斯人布哈勒在尼斯驾大型载重车冲入人群,导致85人死亡。又一起法国恐袭事件震惊世界。被警方击毙的布哈勒是一名伊斯兰极端分子。
图像来源: DW/L. Scholtyssyk布鲁塞尔机场、马尔贝克地铁站在当日发生连环爆炸,造成32人丧生,超过300人受伤。"伊斯兰国"声称对袭击事件负责。马尔贝克地铁站在袭击一个月后重新开放。玻璃罩后的金属板上刻有死者家属寄托的哀思,提醒人们不要忘记恐怖的一天。
图像来源: Getty Images/AFP/E.Dunand在巴黎的系列恐怖袭击中,共有至少128人死亡,约300人受伤。恐怖武装“伊斯兰国”策划了此次袭击。在六个不同的地点 ---- 酒吧、餐馆,甚至购物中心和一个音乐厅,袭击同时开始。
图像来源: Getty Images/AFP/K. Tribouillard2015年1月7日:对新闻自由的攻击:《查理周刊》事件
两名凶手攻击了漫画杂志《查理周刊》在巴黎的编辑部,杀死了12人。在一个犹太超市里,也发生绑架并杀此四名人质的事件。所有的罪犯均被安全部队击毙。
图像来源: DW/Bernd Riegert在布鲁塞尔的犹太博物馆的入口处,携带武器的凶手杀害了四人。刺客身负前科:他在监狱中变得激进,在叙利亚参加了一年多“圣战”。
图像来源: Reuters一名士兵在巴黎街头被刺伤。稍后,罪犯就被警方抓获。按照警方的说法,凶手并非圣战组织支持者,但是是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追随者。
图像来源: Eric Feferberg/AFP/Getty Images在伦敦一个郊区,英国士兵李·里格先被一辆汽车撞倒,再被车内两名男子用刀子和一把弯刀杀害。肇事者在杀人后并未逃逸,而是任由路人拍摄。
图像来源: imago/United Archives International一辆载有以色列游客的旅游大巴在布尔加斯被袭击,七人丧生,30人受伤。此后不久,黎巴嫩什叶派组织真主党声称对事件负责。
图像来源: Reuters在另一起攻击事件中,图卢兹的凶手在一所犹太学校前,杀死一名教师和三个孩子。他在一个萨拉菲派团体里成为激进分子,他自称是代表“基地组织”的“圣战者”。
图像来源: Reuters在法国图卢兹,一名士兵头部遭枪击死亡。四天以后,又发生多起谋杀行动。在他的悔过信里,凶手说,他的目的是报复法军在阿富汗驻军的行为。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凶手Arid Uka在法兰克福机场向一辆大巴开枪,目标是车上的手无寸铁的美军士兵。他杀死两人,打伤三人。这一事件被认为是德国境内的第一起伊斯兰恐怖袭击。
图像来源: picture alliance / dpa四名犯罪分子在伦敦的多辆公共汽车和地铁上几乎同时引爆他们背包里的炸弹。这次血腥袭击共造成52人死亡,数百人受伤。罪行并未清偿:三名同伙被无罪释放。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D. Martinez导演、编剧和讽刺作家特奥·梵高(Theo van Gogh)在他讲述伊斯兰教妇女地位低下的电影“服从”上演后,受到死亡威胁。他在阿姆斯特丹的大街上被一名伊斯兰极端分子谋杀。
图像来源: imago/BrunoPress几乎是同一时间,10枚炸弹在马德里挤满了人的通勤火车上爆炸,191人死亡,超过1800人受伤。一个西班牙法院判处28名来自基地组织的罪犯中的21人,总共超过四万年的刑期。
图像来源: AP对英国驻伊斯坦布尔总领馆和汇丰银行的炸弹袭击,造成33人死亡,超过400人受伤。73名伊斯兰极端分子被确认为罪犯,其中40名罪犯受到司法判决。
图像来源: AFP/Getty Images/I. Uncuoglu在伊斯坦布尔,城市中两个最大的犹太教堂遭遇自杀式袭击,23人死亡。几乎与此同时,繁华的街道上也发生了数起汽车炸弹事件,约300人受伤严重。
图像来源: Getty Images
诺伯特·格贝肯(Norbert Gebbeken)是慕尼黑联邦国防军大学建筑力学教授。他还是德国风险、基础设施、安全和冲突研究中心(Forschungszentrum RISK)的发言人。专业研究领域包括针对恐怖活动和自然灾害的建筑民防。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导,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