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之声中文网)10月下旬,印度廉航开通了五年来首次对华直飞航班。自2020年以来,因边境紧张以及新冠疫情,两国间航班停飞。
这是中印近期传出的新进展之一。此外,7月,印度在冻结五年后恢复对中国公民签发旅游签证。
四家印度公司则获得从中国进口稀土磁体的有条件许可。
中国还面向印度朝圣者开放了位于西藏的印度教圣地冈仁波齐峰。
高层会晤
2024年10月,印度总理莫迪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俄罗斯举行的金砖峰会边会上,同意缓和边境紧张情势,稳定双边关系。
今年8月,莫迪七年来首次访华,出席天津的上合组织峰会。
中印之间新近发生了几十年来最为血腥的边境冲突。那么,这场冲突的历史根源在哪里?
图像来源: Getty Images/AFP/T. Mustfa中印边界总长近2000公里,另外还有12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存在领土纠纷。有领土纠纷的边界涉及西段(600公里)、中段(450公里)和东段(650公里)3个部分。2020年5月,中印在锡金北部发生冲突(中段);6月16日,中印在拉达克的巴勒万河谷(西段)发生士兵肢体冲突,造成数十人伤亡,至少印方称有20名士兵死亡。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Manish马克马洪线(McMahon Line,东段线)是一条英国探险家测量印度时画下的一条英属印度同西藏之间的边界。1914年,英国外交官麦克马洪召集中、印、藏三方会议,由于中华民国不同意分割西藏的麦克马洪线、藏方未能得到事先秘议的独立转而也放弃承认麦克马红线,结果中藏均没有签署《西姆拉条约》。印度和缅甸则认为麦克马洪线是历史疆界。时至今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虽然拒绝承认麦克马洪线,但把它看作是实际控制线。1962年中印之战中,中国军队虽然一度占领了该地重镇达旺,但后来撤回到实际控制线以北。
藏南在印度被称为“阿鲁纳恰尔邦”(Arunachal Pradesh,东段线),面积约为6万平方公里,位于喜马拉雅山脉的南侧。它的西面是不丹,东面是缅甸,向南是印度,北边是中国的西藏。中国称该地为藏南,属于西藏自治区行政区划。不过,按照“麦克马洪线”的划分,该地属于印度,印度也实际控制该地,只是藏方以及中华民国当年均拒绝在条约上签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延续这一路线。1948年,刚刚独立的印度开始派兵进入这个地区,1960年,印度完全占领了麦线以南部分,中国控制麦线以北。1972年,印度在该地成立阿鲁纳恰尔中央直辖区,1987年,该区改为“阿鲁纳恰尔邦”。
英国于1887年强占锡金国,次年出兵西藏。1950年,独立之后的印度称为锡金的保护国,1975年正式将其纳为“锡金邦”。2003年,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问中国后,北京承认新德里对锡金的主权,同时印度亦承认中国对西藏主权。2005年之后中国出版的地图上已不再将锡金标注成主权国家。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robertharding/T. L. Kelly1960年4月,中印两国政府为寻求解决领土争端,由中国总理周恩来与印度总理尼赫鲁在新德里会谈,但未取得共识。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爆发。中国军队当年10月20日从边境的东西两处同时发起进攻时,兵力是印度军队的5至10倍。中国军队当时一直深入到印度今天的阿鲁纳恰尔邦省和喜马拉雅地区。整个战争延续了一个月,总共造成2000人丧生。1962年11月20日,中国单方宣布停火,并撤至麦克马洪线后20公里处。战争之后中印关系因边界冲突走入低谷。
图像来源: Getty Images1988年12月19日至23日,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并与邓小平会晤。这是34年来印度总理首次访问中国。这次访问被看作是中印关系经过多年的紧张期之后开始转暖的标志。1993年,印度总理拉奥( Narasimha Rao)访华期间,双方签署了《关于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保持和平与安宁的协定》。这次访问标志着中印关系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印双方共签署了5个有关和平解决边境冲突的协定。
图像来源: Getty Images/AFP/J. Giannini自2003年中印建立边界问题特别代表会晤机制以来,双方已举行22轮特代会晤。印方的特别代表是国家安全顾问,中方最高代表则多为外交部长。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印度总理莫迪之间的互动相当频繁。
图像来源: Reuters占地约100平方公里的洞朗(Doklam)是中国和不丹之间存有争议的地区,印度也从未对该地宣示过主权。2017年6月,印度以“接到不丹政府的求助”、“支持不丹主权”为由,派兵越过中印边界,阻止中国在那里修筑公路,形成同中国军队长达71天的对峙。不丹是中国14个邻国中唯一一个没有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其国家的外交权和防务权掌握在印度手中。2014年莫迪以总理身份第一个访问的国家便是不丹。
图像来源: Getty Images5月5日,在位于拉达克地区的海拔四千多米的班公错湖(Pangong Tso lake,西段),中国和印度军方人员相互投掷石块、木棒、铁棍等,双方都有人员受伤。5月9日,印度锡金邦那图拉山口(中段),中印军人相互投石并发生肢体冲突,有数十人受伤。 6月16日,在加勒万河谷(Galwan valley,西段)的中印士兵冲突中,有3名印度士兵在与解放军的冲突中死亡。当天稍晚时,印度军方宣布印度士兵的死亡人数提升至20人。
图像来源: Getty Images/AFP/T. Mustfa 边界问题仍未解决
双边关系紧张的核心在于边界争议。2020年5月,两国军队在加勒万河谷发生血腥冲突,导致4名中国军人和20名印度士兵死亡。这一事件造成双边关系持续紧张数年。
不过,近来数月出现明显的缓和趋势。10月,印中在边境会晤点举行了指挥官级别的军事对话。
印度前驻华大使班巴瓦莱(Gautam Bambawale)表示,尽管这些步骤发出改善的信号,但领土争议的核心却并未得到解决。
外交关系解冻是“策略性、而非战略性”
另一位印度前驻华大使坎塔(Ashok Kantha)表示,两国关系称不上是“相互靠近”或“缓和”。
“鉴于这些年来双边关系遭受的巨大损害,目前是一种谨慎、小步走的方式。”坎塔也强调,必须解决边界争议等深层问题。
前大使班巴瓦莱指出,两国关系解冻是“策略性而非战略性”。他举例说,印度不会再允许中国公司华为或中兴进入印度的电信领域。
独立研究机构Mantraya执行主任德索萨(Shanthie Mariet D'Souza)表示,印中关系的另一个痛点是北京对巴基斯坦的坚定支持。这对印度来说构成一种战略风险。
德索萨补充说,尽管双方关系有所改善,但“仍十分脆弱,因印度对中国仍有很大程度的不信任”。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