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眼中的德国:印象好但不深刻
2004年12月16日今年5月中国总理温家宝对德国进行了正式访问,德国总理施罗德也于上周第六次访华。中德双边贸易额在去年年底突破400亿美元大关,两国互为对方在欧洲和亚洲的最大贸易伙伴国。两国关系正如温家宝所言“基础牢固,前景广阔”。
但是,中国零点调查与指标数据网最新发布的一项合作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人看好德国产品质量,却对德国文化知之甚少。在这份以中国十大城市常住居民为样本的调查报告中,66%的大多数选择用“富裕”、“强大”之类的字眼来描绘德国,只有2%的人表示,德国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该项调查还揭示出这样一个事实:德国产品以其优质优价的形象深入人心,中国老百姓认为“大众”、“奔驰”、“西门子”等等是最具代表性的德国品牌。将近60%的受调者称赞德国产品“质量可靠”、“精细周全”、“先进高档”、“实用实惠”、“严谨稳重”。但是,中国人与德国交流的愿望不太强烈。
例如,中国人在留学国家问题的选择上,德国在非英语国家中仅排第三,落后法国和日本,更落后于英语国家美国、澳大利亚、英国;而在未来十年中最有用的外语选择上,德语落后于英语、日语、法语;在最想居住的国家选择上,德国也仅排名第十。
在“中国最应与哪个国家交流合作”的宏观问题上,中国城市居民对德国的提及率也不高。进一步分析发现,与英国、法国相比,在“经济交流合作”、“军事交流合作”伙伴问题上选择德国的人数略高,但在“文化教育交流合作”的问题中选择德国的中国人却明显少于英法两国。
中方媒体及外交人员表示,这份调查报告体现了德国对华文化宣传活动的不足。新华社报导说,与中法之间轰轰烈烈的“文化年”相比,德中之间就显得冷清。上周施罗德访华本来是可以扭转这种局面的,因为按照计划,德国总理将与中国签定一个文化协定,而且他还出席了在北京举行的当代艺术展。
德新社也对零点集团的调查结果做出了反应。他们辩护说,德中双方正在积极致力于这份文化协定,只是没有在德国总理访华之际及时完成。按照这份协定,德国将在上海成立一个歌德学院分院,还将在柏林建设一个中国文化研究所。
德新社继而反唇相讥道,“中国与西方国家开展文化交流也是最近几年的事,长期以来,中国政府一直害怕文教领域的开放会带来政治上的影响。以往的一些德中文化活动,诸如1996年在慕尼黑举办的中国文化周之所以不果而终,正是因为中国方面的消极态度。”
(芙茗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