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中国媒体市场还是鸡肋一块?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br>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 2004年3月3日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市场的向国外开放已经蔓延到了敏感的媒体领域。有人认为,中国传媒市场将是暴利行业的末班车,再不跳上去就晚了。然而,早先跳上中国班车的一些德国媒体发现,车上还不是想象的满地黄金,而是若干“鸡肋”。

中国报业市场硝烟弥漫,国外媒体雾里看花图像来源: AP

2月27日,在科隆东亚艺术博物馆举行的“传媒业未来市场研讨会”,以中国为关注焦点,吸引了德中各大媒体冒雪前来。光从标题看,洋人的“司马昭之心”显而易见。

世界就那么大,风水轮流转,在全球经济一派低迷时,中国进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而国内生产总额的增长率又持续稳定在百分之八以上,还有13亿的消费人群,西方不亮,东方的曙光自然就格外耀目了。

然而,万事起头难,要想在中国媒体市场率先插上德国的三色旗,也不是那么简单。德国RTL电视台亚太地区负责人彼得先生一脸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表情,“和日本相比,中国并不是我们真正的财神爷,我们的节目价格老是被中国人压得低低的。要知道,在日本卖一个节目的利润,在中国只有卖掉十个才能够相提并论。”

“钱难赚,苦难吃。那德国人又何必削了脑袋,去钻中国的牛角尖?”

“非也,”彼得先生摇头说,“因为经济不景气,近年我们在韩国等地区的销售是一年不如一年,与之相比,中国市场算牛气的了。虽然眼下中国媒体市场准入度有限,在那里只能捞些个蝇头小利,但谁又敢说,几年以内它不会后发制人呢?”

贝塔电影公司亚太区负责人何女士的笑容则明显灿烂很多,因为在有限的中德媒体市场交流中一个重要的范畴就是电影产品。据她介绍,作为德国最大的影业公司,他们的电影还是颇受中国人青睐的。比如家喻户晓的“英俊少年”,“茜茜公主”,“直升机特警”等,可惜的是该公司的品牌效应却没有在中国老百姓中得到相应的认知。另外,由于东西方风俗文化的差异,不少德国的电影会因为一些限制级镜头惨遭“枪毙”,而被阻拦在国门之外。

作为这次活动的倡导方,德国Spin电视公司(Sepcial interest GmbH)虽然早在2002年就开始和中国锦绣年华广告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但是其中国项目部经理马库斯.布鲁姆先生口气仍然十分保守。“合作主要集中在汽车,烹饪,文化这么几块德国的优势领域,在中国的销售范围仍然是有限的,更多时候是为了满足德国客户对于中国的需要,由我们在中国的合作伙伴制作好节目,销给德国各电视台。

“那贵公司倡导今天这个研究中国市场的研讨会的目的是?”

“我们看好中国的发展,想要更多地了解中国这个市场,所以我们给同业人士提供这样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也算是一个前期准备吧,如果等到某一天业务发展起来的时候再去挤占市场份额就晚了。”

看来,即使中国市场现在只是块鸡肋,德国人也认了。可是和中国的传媒业人士谈谈,你会发现,它更像一只“糖公鸡”。

诚然,德国媒体正对未来的中国市场雄心勃勃,可是当天,由锦绣年华旗下的西五街视频(CSSpin TV)公司制作的来自中国的宣传片却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该公司的总经理马先生高兴的表示,他们本来制作了好几段关于中国的宣传片,想要留作自用。谁知研讨会还没开始,却被某些德方传媒同行“抢走”,要在自己的报告时段里面秀给人看。这说明,中国出来的产品还真是找准了他们的口味。锦绣年华公司的执行董事吴先生一语道出关键:他们所看到的,是世界这个大市场。

来自北京电视台的关先生在题为“未来之路”的报告里,表达了该电视台走向世界,与国际同行发展合作的愿望。他认为,欧洲媒体行业已经很成熟,其运作模式和管理方法都有不少可借鉴之处。在国内,传统的电视台往往是大而全,集中了从节目制作到后勤工作的一切部门。而国外的电视传媒行业,分工却更为具体明确,它的一应需要都有不同的专业公司量身定造,加以满足。这样就减少了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当然,也提高了效率。而2008年北京的奥运会对中国媒体而言,将是一个不错的学习机会。

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资源无国界,品牌无国界,市场更是没有国界。和外国企业合作的公司不再是过去的洋买办,也不能把某一方狭隘地看作单方面的赢家,就像今天的研讨会上所说,大家各取所需,追求的是双赢。

(文卿)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