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中国专家谈国内旅游新形式

朱琤琤2007年6月27日

2006年,中国民众出游超过13亿人次,旅游总支出已超过6000亿人民币。人均每次出游开支约为460元人民币。很显然,旅游已经成为中国人生活中的重要元素,与之相适应的是,旅游业已成为国内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

中国游客在欧洲旅游图像来源: bilderbox.biz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可以大致归纳为国内经济增长,公民收入增加,精神消费上升以及景区开发火爆。

为了进一步了解国内旅游业的新形式及其中成因,德国之声见习记者日前以电话采访的方式,访问了几位中国国内的旅游行业专家和研究旅游业的学者。他们比较一致的分析如下:

旅游方式多元化趋势

主要方式包括随团旅游、自助旅游和自驾旅游。

外国游客在南京江心洲葡萄园图像来源: AP

目前,随团旅游仍是半数以上出行者的首选。游客只要依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出行的目的地,再由能够提供目标线路的旅行社中选出服务优良、价格适宜的,便可以成行了。“随团”受欢迎的原因是省事和省钱。例如,老年人在无儿女陪伴时大多选择随团;再如,“随团”比其它任何旅游方式的费用都明显低廉(范围在1/2—1/3之间)。不足之处在于,线路一经确定,就失去选择景点的权力,行程大多仓促,住宿、饮食也缺乏个性。

有两类人构成了自助游的主体,一是希望更大的自主权和舒适度的高收入旅行者,二是对传统、大众化旅游产品不满的个性化旅行者。前者希望的是自主自在,后者则是追求新鲜刺激。自驾旅游的出现是私家车的逐渐普及,但目前选择此方式的游客仍然不多,主要是对路况、安全等因素的顾虑。所以,多数自驾出游者都结伴而行。

旅游产品丰富化趋势

伴随国内需求的增长和旅行社在传统项目上的竞争。近年来,一些不同于传统观光型旅游的新产品开始涌现。

最早出现是主题游。如国内以参观革命圣地为主的“红色游”、以品尝风味食品为主的“美食游”。还有国际方面的“修学游”,每逢暑期,组织中学生赴境外某国学习语言、体验民俗、观赏风景、参与活动。紧随其后的是针对特定游客群的“特色游”。如针对老年游客的“银色游”,针对假期学校市场的“师生游”。最近,以“增加参与感、感受新体验”号召的“参与型旅游”。在大城市周边出现的“农事游”,就是让青少年游客在乡村环境中,参与耕耘、收获等农事活动,体会狩猎、加工等新颖过程。与之类似的还有“工业游”“温泉游”“大学校园游”和“海上渔猎游”等。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出境游”再创新高。全年,大约有3500万人次的中国游客,前往世界130多个旅游地观光、度假。

旅游主体多样化趋势

在沈阳的“冰雪”主题节图像来源: AP

仔细分析国内旅游市场的买方构成,不难发现,国内游客的主体越发多种多样,除了家庭、朋友、情侣之外,团体客户的崛起特别值得关注。团体游客中的主体是国内的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它们大多将旅游作为奖励或者福利。因为是以公费支付,相对自费游客,团体旅游时人均开支往往较高,对产品和服务的要求也更高。有的时候,团体旅游还和公务结合在一起,例如,在某地开会1—2天之后,再安排2—3天旅游。其他值得注意的团体还有组织自驾游的车友会和车友俱乐部、组织自助游的某些“驴友会”或者各种网络组织。这种以集群方式出现的游客,实际上就是促进国内旅游方式创新、改革的主导动因。

专家特别指出,要进一步促进中国国内旅游的增长,以下问题特别值得关注:

发展不均衡:首先,在总体98%的出游率中,农村人口的出游率不足3%。特大城市(如京、沪、穗等) 却在240—270%之间;其次,从人均旅游开支可见,短期的观光旅游占据了主要份额(80%以上),长期的度假旅游、花费更大的自助旅游都还处在起步阶段;第三,公众出行还是集中于少数传统、热门景区,每逢旅游高潮,频频出现“热门畸热,冷门畸冷”的局面。

品质不高:七成以上的中国游客满足于“到此一游”,加上旅行产品缺乏深度开发,使得游客在某地滞留时间短暂、合理消费不足,另一个现象就是价格150-200元的“一日游”比重很大。

万里长城图像来源: HA Schult

服务欠佳:国内旅行服务水平不高的表现,一是不达标,每逢旅游旺季,关于出行的投诉就明显增加,一定程度上和费用低廉有关;二是不周全,如国外很盛行的“半自助游(由旅行社安排行和宿)”在国内就欠发达。有资料显示,参加随团旅游的游客满意率不足30%。

“瓶颈”制约:国内旅游的下列问题实际上制约着需求的增长,如景点和景区门票日益走高,新景区(旅游地)的配套设施不足;多数旅行社的服务能力、品质不达要求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各级政府的关注和协调。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