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中国旱灾是全球水危机前兆

德国之声中文部2009年2月12日

中国北方旱情加剧,440万居民、210万牲畜面临饮用水短缺的困境。面对这次五十年不遇的旱灾,中国政府上周末已将预警级别从橙色提升到红色。《新苏黎世报》和《德国金融时报》都作了报导与评论。

干涸的土地图像来源: AP

《新苏黎世报》驻中国记者走访河北灾区后就中国政府抗旱救灾的措施写道:

"官员和地区媒体刻意强调,'在党中央和政府的领导下,正在有效地战胜干旱'。对北京党的干部来说,处理干旱问题也许来得正是时候,这样公众就会很少谈及棘手的体制性问题。水利部副部长鄂竟平说,干旱的原因是天气异常,他认为人为制造的问题并不是关键因素。但他也承认,保证充分的供水是今后面临的巨大挑战。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负责人张志彤说,中国政府激活经济的120亿元人民币中,有一部分将用于改善灌溉系统。由于将全部精力集中于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上世纪五十和六十年代建成的水利设施大多受到忽视。40%的中心系统和一半小型设备都亟须修理和改善,水库也需要减少水的流失。

"中期来看,人们早晚要认识到,中国缺水将越来越严重。过去50年内,仅中国首都的用水量就增加了5倍多,家庭用水浪费惊人,地下水水位不断下降。如果目前媒体关于中国旱灾的大力报道能使人进一步意识到,除了建设新的交通干线,也必须更多投资节约用水的事业,那就是很大的成果了。"

《德国金融时报》也关注中国的旱情。该报认为,"严重的干旱加剧了全球经济危机给中国带来的后果":

"为刺激经济,北京努力提升农村居民的额外需求。但收成减少将加大这一努力的难度。温家宝上周末警告说:'不断提高粮食产量、保障农民收入对整体经济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中国在与经济危机作斗争的过程中进入了一个关键阶段,农村地区受到危机的打击尤为严重,因为估计有2000万农民工失去工作后返回了农村。

"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也是导致旱灾的原因之一。多年来,北方气候干旱,却又过分使用本来就匮乏的水资源。北京四周山里的河流到了冬天全部干涸,西北地区沙漠在扩大。

"现在,创记录的干旱也扩大到本来湿润的长江沿岸地区,绿色和平组织中国分部认为,全球气候变暖是干旱的原因,它要求北京改变把破坏气候的煤炭作为主要能源的做法。世界自然基金会批评中国浪费水的现象。中国的水价仍然很低,不能起到鼓励节约用水的作用。基金会认为,2030年中国人口达到16亿时,缺水问题将更加激化。该组织的淡水专家盖格尔忧心忡忡地说,'我们今天在中国经历的这一切,是全球水危机的前兆'。"

本文摘自或节译自其它媒体

不代表德国之声观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