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中国核电乏燃料处理技术被“突破”

2011年1月19日

如何更有效更安全地处理储存核废料的问题对所有核能国家来说都是无法回避的问题。最近中国媒体关于中国在乏燃料后处理问题上取得“突破”的报道引起多方关注。

位于深圳的大亚湾核电站图像来源: AP

随着对能源需求量的不断增加,中国已经将大力发展核能写入“十二五计划”。目前,中国在建核电机组25台,在建规模居世界第一。

近日,《南方周末》发表的一篇题为《戈壁小城“鲸吞”国际核废料》的文章报道说,甘肃省嘉峪关地区正在筹建乏燃料后处理厂。文章提到去年11月,法国阿海珐集团同中国核工业集团总公司签署的在乏燃料后处理与再循环领域合作的产业协议。据这份合作协议,中国西北某地将“建设一座年处理规模达到800吨的乏燃料后处理基地”。

乏燃料简单地说就是核电站发电使用后的燃料。乏燃料中包含众多放射性元素,可以对人体形成极大危害。根据中国核电远景“2020规划”,届时每年中国各家核电站产生的核废料总量将达到1000吨,到2040年更可高达32000吨。

随着中国对核能发电量需求的不断增长,不难想象,中国同样渴望在回收、纯化乏燃料中的铀和钚并加以复用的乏燃料后处理技术方面也取得大的突破。国际原子能机构核燃料问题专家贝维拉夸(Arturo Bevilacqua)介绍说,中国境内已建成一座小型乏燃料后处理装置,但由于规模非常小,并没有形成商业用途。

核技术被“突破”

今年年初,中国媒体爆出惊人消息称,中国科学家在核电技术研究上取得“重大技术突破”,核动力堆中燃烧后的核燃料的铀、钚材料回收利用率至少提高60倍,这意味着在现有核电规模下,“中国已经探明的铀资源从大约只能使用50到70年,变成了足够用上3000年”。这则消息直接导致股市核电板块暴涨。

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核燃料问题专家贝维拉夸评价说,中国媒体报道的“重大技术突破”只是相对中国而言的核电技术领域的“突破”。“据我们所知,中国宣布在乏燃料再处理方面取得的突破在法国等其它核能技术发达的国家早就拥有了,所以这不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技术突破。”

本周,中国国内媒体《瞭望东方周刊》也发表文章辟谣,标题是“中国核技术被‘跃进’”。文章引述中国原子能研究院研究员顾忠茂的话说,“中国的后处理技术总体上还处于落后阶段。不要说跟技术先进的法国、英国和日本比,中国比邻国印度还要落后20年”。

中国考虑建立高放物永久性处置库

目前国际上对核废料的处理除了采取回收再利用的“再处理”就是对放射性核废料进行“地下深埋”的“直接处置”两种方法。目前在欧洲一些国家已经建有中低放核废料永久性处置库,但是还没有高放射性核废料的永久性处置库。国际原子能机构放射性核废料问题专家罗瓦特(John Rowat)说,中国境内也建有低放核废料永久性处置库并已经开始投入使用。“据我所知,中国现在正在研究建立高放射性核废料的永久性处置库。”

2005年,中国国防科工委召开处置高放射物质研讨会,最终确定,中国只建一座永久性高放物处置库,“设计寿命10000年,容量要能储存100至200年中国产生的核废料”。中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核安全与辐射环境管理司一名负责人曾对中国一家媒体表示,按照中国中远期规划,“到2020年中国才能将永久性高放物处置库的库址确定下来”。

放射性核废料问题专家罗瓦特评价说,中国作为批准加入国际《废燃料管理安全和放射性废物管理安全联合公约》的国家在核废料的安全管理上态度是非常积极的。“中国不是一个与世界隔离的国家,正相反,在核安全问题方面是相当有责任心的。去年国际原子能机构组织的由22名来自不同国家的核问题专家组成的监管委员会对中国的核能安全进行了监察评估,评估的整体结果是正面积极的。”

作者:洪沙

责编:乐然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