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中国梦的泡影”

2013年11月2日

《新苏黎世报》周四发表的文章对比了中国80后的文学领袖韩寒和郭敬明,分析了两人不同的公共角色及其鲜明的时代特征。

- FILE - Chinese author and writer Han Han attends a forum in Xiamen city, southeast Chinas Fujian province, 1 February 2010. The editing team of Party, a magazine started by popular outspoken Chinese blogger, novelist and race car driver Han Han, has been mysteriously dismissed before it could release its second issue. Without providing further information to readers, the magazines managing editor Ma Yimu made the announcement on his Sina Weibo microblog.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

(德国之声中文网)"中国80后一代很大程度上被这样定义--在中国革命时期和后革命时期的分水岭间,他们长大了",文章的开头这样写道。"从邓小平宣布富裕是光荣的那一天起,中国逐步告别了革命性的意识形态,而越来越多地转向国家资本主义。在文化政策上,这意味着文学逐渐放弃以前思想指导工具的角色,而更多地体现非政治的、轻松的、商业性的潮流。这种文化环境的改变深深烙印在80后一代的身上。"

文中认为,80后一代作家在思想上相对来说"没有负担",这让他们成为将文学"从政治宣传中解放出来"的主力军。"伴随文学审查重要性的逐渐下降,文学对社会政治的影响也持续下降。80后一代作家更感兴趣的似乎是商业上的成功,而非对新艺术可能的探索。"

韩寒和郭敬明在中国家喻户晓。文章称,两人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他们都对自己的公共角色心知肚明,并对其进行策划和塑造。尽管两人视对方为对手,但两人除了鲜明的差别外,也有其相似之处。

两种潮流

作为青年作家代表,郭、韩两人的成长轨迹大相径庭。在介绍韩寒的成长历程时,文章分析称"他属于为数不多的质疑中国社会基础的声音,然而韩寒并不是意识形态松动的后革命时代的非典型产品,不然他就不会拥有那么多热爱他嘲讽散文的追随者"。

韩寒曾经用著名的"韩三篇"(《谈革命》《说民主》《要自由》三篇博文的简称)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文章认为,他把自己定位为"政权和制度批评者"。

郭敬明不仅是名畅销书作家,也是名成功的商人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

郭敬明则代表了80后一代的另一个发展方向,文章这样写道:"他代表着与政治隔绝,毫无保留的商业化,专注于娱乐精神和个人成功的至高无上"。

作为畅销书作家和商人,郭敬明的成功毋庸置疑,他拥有自己的文化传播公司和出版社。他的《小时代》不仅在出版业取得巨大成功,也为他带来了最佳青年导演奖。文章援引诺奖得主莫言的话评价郭敬明:中国作家中,只有郭敬明靠写作致富了。

文章写道:"郭敬明的公众形象不局限于写作,他也是时代符号和潮流的引领者……他足够聪明,知道他的炫富会引起公众舆论争议。他说自己诚实没有隐瞒,他说自己体现了真正的'中国梦'。"而韩寒则批评郭的"唯物主义"和"矫揉造作"。

在结尾一段,文章总结道,郭、韩两人的成功反映了中国过去三十年经历的惊人转变。当韩寒试图以他的讽刺促进社会变革时,郭敬明则为他这一代人创造逃避现实的幻想--尽管做出巨大努力,却仍然无望改变个人处境的这一代人。 "当郭敬明声称他完美地体现了(习近平经常谈到的)"中国梦"时,人们可以反问,这是否源于文学艺术本身?"

"北京幸灾乐祸"

在美国NSA监听丑闻甚嚣尘上之时,《法兰克福汇报》在11月2日发表题为"北京的幸灾乐祸"的署名文章。文中提到近来包括一向谨慎的新华社在内的中国媒体,对美国的监听丑闻进行了批评和嘲笑。"在北京,没人对此感到吃惊,毕竟这两个新、旧超级大国的关系不算太好。"

文章称,北京有自己偷偷欢呼的理由,毕竟自NSA事件以来,几乎没人再谈论中国在网络间谍方面的活动了。自斯诺登开始揭秘起,中国不再坐在"被告席上"了。"这个对网络进行全面审查和监控,对公民通讯大规模监听、让公民因言获罪的国家,现在愉悦地为NSA在没有法院批准的情况下侵入谷歌和雅虎账户而义愤填膺。不少评论人士指责美国漠视自由和人权。……

"主旨是明确的:中国再也不会让美国指手画脚了。"

摘编:万方

责编:苗子

[摘编自其它媒体,不代表德国之声观点]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