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之声中文网)建造中国空间站所使用的一枚运载火箭的碎片有可能在数天内坠落地球。
航天专家对一个重达20吨的部件 "不受控制 "地重返地球大气层发出警告。上周四(4月29日),该枚运载火箭将22吨重的"天和"核心舱送入了太空。由此,中国迈出了建造自有空间站的第一步。
之所以会出现失控重返,原因在于"长征5B "火箭的设计。哈佛大学史密森尼中心的天体物理学家麦克道尔(Jonathan McDowell)本周二对德新社解释说,该型运载火箭的主体部分无法控制, 未设定在预定地点落入海洋的轨道,因此,"我们不知道它在哪里"。他担心,"最坏情况下,它会像一架小飞机一样坠毁,但将遍洒数百公里。" 他警告说,无法确定,再入大气层后会留下多少碎片,"但它们足以造成损害。" 他供职的史密森尼天体物理学中心2009年12月1日成立,位于马萨诸塞州的剑桥。
天体物理学家琼斯(Andrew Jones)也在spacenews.com上写道,该运载火箭主段大约每90分钟绕飞地球一圈,无法确定它究竟何时何地会进入大气层,并部分熔化,"最可能的情况是未被重入大气层时产生的高温熔化的碎片会落在大海或无人居住的地区 , 但也存在着对人或财产造成损害的风险"。
2020年5月,运载能力强大的"长征5B "首次成功发射。6天后,火箭碎片落在西非国家科特迪瓦境内,毁坏了数个村庄的多栋房屋。该碎片是1979年美国太空实验室Skylab坠落地面以来的最大的一块。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当时称其 "非常危险"。
麦克道尔批评中国的新火箭不符合今天的标准。他指出,"在发生了天空实验室重返大气层事件后,大家都决定避免重蹈复辙,都设法确保火箭主段不留在太空,而是进入飞行轨道,有目标地溅落海洋。
这位专家指出,在长征5B的设计上 中国未遵循这样的思路,而是设定在发射一星期后,任由地球引力使其在 "任意地点 "再入大气层。他强调,"同其它国家的现行标准相比,这样的设计有失疏忽"。
为建造自己的空间站,中国还计划发射更多 "长征5B " "火箭。还有两个空间舱将被送入太空,并接装于空间站。根据计划,取名 "天宫"的中国空间站将在 "2022年左右 "完成。再过几年,技术上落伍的国际空间站(ISS)将按计划停止运行。那时,中国便是拥有太空永久前哨站的唯一国家。
(德新社)
© 2021年 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12月27日,中国国务院发表了《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回顾了过去5年取得的成就,并对未来5年进行展望。其中透露中国计划在2018年实现在月球背面软着陆、2020年发射首枚火星探测器。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H. H. Young12月27日发布的《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中,提到中国计划在2017年实现月球表面着陆并采样返回、2018年实现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在此之前,还从来没有任何航天器在月球背面着陆。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NASA而在月球的正面,已经有许多各国的探测器甚至载人飞船成功着陆。图为跟随嫦娥3号一同登上月球的中国第一艘月球车—玉兔号的模型。玉兔号在月球表面工作972天后,已于2016年7月31日晚停止工作。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白皮书也再次提及了雄心勃勃的火星探测计划,计划在2020年发射首颗火星探测器,并表示此后还要开展火星采样返回的关键技术攻关——人类至今没有任何航天器从火星返回地球。这是2016年8月公布的中国火星任务的探测器外观设计构型图。
图像来源: Reuters/China Daily在2020年发射的中国首枚火星探测器中,还将携带一台火星车。按照设计,火星探测器还将携带13台科研载荷,其中包括火星全球遥感相机、火星地表下探测雷达等设备。
图像来源: Reuters/China Daily除了火星和月球,白皮书中还提到要在今后五年内开展小行星探测、木星系及行星穿越探测等的方案深化论证和关键技术攻关,适时启动工程实施,研究太阳系起源与演化、地外生命信息探寻等重大科学问题。图为木星及其卫星。
图像来源: NASA/JPL/DLR而在运载火箭方面,中国同样也雄心勃勃。白皮书中计划,今后五年内,将展开重型运载火箭工程。迄今为止最重的中国火箭长征5号已于今年11月从海南文昌发射, 其发射重量超过800吨。
图像来源: REUTERS/China Daily值得注意的是,用于发射重型航天器的海南文昌发射场已经于今年6月投入使用。图为今年6月从该基地首飞的新型中型运载火箭长征7号。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Y. Jun令人惊讶的是,白皮书对载人航天只是寥寥数笔:发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进行对接;完成空间站各舱段主要研制工作,开展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和运营;提升载人航天能力,为载人探索开发地月空间奠定基础。图为今年10月神舟11号载人飞船与天宫2号实验室对接的合成照片。
图像来源: picture alliance/Xinhua/Q. Zhendong不过,白皮书中花了较多笔墨描写了过去5年中载人航天领域的成就,称“中国已突破掌握载人天地往返、空间出舱、空间交会对接、组合体运行、航天员中期驻留等载人航天领域重大技术。”图为10月17日,即将搭乘神舟11号开始太空旅程之前,两名宇航员陈东和景海鹏(右)向欢送人群挥手致意。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H. H. Young在过去五年间,中国还先后将两名女性宇航员送入太空:刘洋与王亚平(图)。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白皮书还提到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表示中国计划在2020年前后,完成35颗卫星发射组网,为全球用户提供服务。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中国原本计划在导航系统上与欧洲合作,共同开发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图)。然而,由于欧洲各国之间协调不畅,项目进展缓慢,导致中国决定“单干”。不过,在27日公布的白皮书中,中国方面强调将进一步加强国际航天合作,并且提到中国与欧洲已经签署了《2015-2020年中欧航天合作大纲》。
图像来源: E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