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瓶颈是否能够打破
2013年11月4日 (德国之声中文网)在一处建筑工地,起重机正施展铁臂,把钢架放送到建筑物的各个位置。这座还并未完全竣工大楼的主建筑已经清晰可见,位于浦东金融区632米高的上海中心大厦将会是世界上第二高的摩天大楼。它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新标志,还是马上会变成中国经济危机的象征呢?
中国持续不断的建设热潮引起了很多人的质疑。该国水泥消耗占到全球总量的约50%,全球60%的新电梯都被安装在中国。尽管市场上每年有数百万栋新楼盘的出现,不过像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每平方米的房价还是以平均每年20%的幅度上涨。有专家发出房地产泡沫将会破灭的警告。
建筑项目在GDP总量中的占比约有一半,这些项目指的是房地产和基础设施项目上的建设投资。其中许多项目的资金都来自于银行给企业和地方政府的贷款。上海的经济学家潘英利认为,这种形式的问题会越来越严重:“宏观方面恐怕就是一个金融风险的防范,这里有两块,一块就是房地产泡沫,现在是比较大的,另外一块就是关于地方政府债务,这两块可能都涉及到银行信贷。假如这两块出现大的问题,就会拖累银行体系,所以这是目前需要治理或者说要应对的一个问题。”中国是块大工地!
中国的经济已陷入困境。曾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房地产和出口行业都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国有企业大兴土木,那时的劳动力廉价,而环保问题则全然不在考虑的范围之内。可是这种商业模式逐渐地“玩不转了”,中国现在的房地产明显供过于求,同时还存在着劳动力减少和“用工贵”的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也让中国的吸引力大打折扣。负债情况变得越来越严重。虽然中国全年经济增长仍然达到7.5%。可对于有着追赶需求的新兴国家中国来说,这个数值不高。并且,如果不实行改革的,这个数字有可能还会出现明显的降低。
有专家表示,内需才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新主力,应该扩大内需达到刺激经济的目的。上海的经济学家潘英利认为,与此同时,政府也应该遏制国企的力量:“就是说,央企的利润要划拨给社会保障基金,因为全民所有,利润就要给全民回报阿,那么社会保障基金不是有缺口嘛,可以填补这个缺口。现在还涉及到一个,央企股份是不是应该进一步加大社会化,也就是国家是不是还要控股。其实有很多还是可以开放的,包括铁路,民营的也可以来经营。”中国并不缺少改革建议方案。并且,改革的基本方向也十分清晰:刺激内需、增加服务业、扶持私营企业;减少房地产、放低出口业、减少国家参与。北京传来的信息是:在即将举行的18届三中全会上将会就改革做出决定,而中国这一次的改革是空前的。
然而,改革有悖于强大的保守派的利益:观察家们认为,国有大型企业和那些从现有体制中获益的包括家属在内的政治高层都属于强大的保守派势力。法国兴业银行香港分行经济学家姚微(音)认为,人们不应对这次会议抱有过高希望:“最有可能做出的决定就是对金融市场自由化。其他的话题还需要时间。基本上的原则是:我们不应该对这种党代会抱有过多期待。这不是一个讨论细节方案的地方。如果能出台一个粗略的改革议程就相当不错了。"
作者:ARD 编译:文木
责编:洪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