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对话论坛:经济危机时期的社会稳定
2009年10月18日主持这场中德对话的是伯尔基金会主席成员之一乌米斯希女士,代表中方参加讨论的是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于建嵘,德方嘉宾是德国当代最著名的政治学家、社会学家之一,法兰克福学派成员克劳斯·奥菲教授。
乌米斯希女士直入主题,描述了中国与西方民主国家大相径庭的地方:"中国没有独立的司法制度,没有自由选举制度,没有德国人熟悉的代表劳方同资方进行谈判的独立工会。所以我很想请于教授介绍一下,在一个专政体制下社会稳定是如何形成的。"
于建嵘:中国社会总体稳定
在回答主持人的问题之前,于建嵘首先明确了中国社会总体上是稳定的观点,根据有两点:"第一,中国的中央政府的政治统治是统一的。我们可能知道目前有些地方政府有点'不听话',但是还没有一个地方政府公开的反对中央政府。第二,中国社会的管理还是有效的。从这两点我判断,中国的社会是稳定的。"
于建嵘承认,中国的稳定在世界上是不无争议的,他个人将这种稳定称为"刚性稳定",而这种稳定同中国的社会制度有直接关系:"大家都知道,中国现在是共产党一党执政,这按照西方理论来说不是个民主国家,但对中国而言,一党执政同稳定并不矛盾。我认为在目前中国改革方面,我们认同世界民主自由等一些基本理念,但我们并不认为中国的民主可以和西方的比如多党制采取同等做法,我们觉得这条路可能走不下去。我们可以先保持一党制不变,从县一级开始,找突破口,至于今后怎么发展,不一定需要有蓝本。"
中国的改革:司法优先 选举推后
主持人听到这里马上追问:"于教授,您在您的作品中表示,要保持中国的稳定就要进行司法改革。那么我想问,您怎么在一党专制的体制下建立独立的司法制度?"
对于这个问题于建嵘并没有直接作答,而是再次强调了"中国不能直接按照西方模式实行改革":"我们认为目前中国工人、农民、市民发生的利益问题,是因为国家不讲法律,所以他们才上街的,才到北京上访。我认为,只要中国加强法治,特别是地方政府按照法律去做,许多问题就不会发生了。所以我们说,司法优先,选举推后一点,这是根据中国的情况做出的选择。"
于建嵘把中国的不稳定因素分成三类,包括公民的权益问题,缺乏组织性的群体泄愤事件和因少数民族问题发生的骚乱。余建嵘认为,只有第三类事件涉及到意识形态问题,才是对社会稳定构成最大威胁的因素。
德国学者奥菲:反对“和谐社会”的概念
在整场对话中发言不多的德国政治学家奥菲则明确表示,没有独立的司法,没有独立的工会,就不可能有社会稳定。特别是在经济危机时期,没有对劳方权益的保障,经济和政治的稳定都无从谈起。奥菲教授同时表示,非常反对中国提出的"和谐社会"这个概念,他表示:"稳定正与和谐相反。稳定是社会中各种冲突的一种有序表现。而中国领导层倡导的和谐社会,这个概念在我听来像是一种威胁:我们都是和谐的,谁不和谐,谁就要受到惩罚。这种做法我非常反对。一个社会从来就不是、也不可能是和谐的。但是一个社会可以规范其自身内含的矛盾冲突,这也是我们为什么需要民主的原因。"
原定长达一个小时的中德对话由于翻译设备出故障,临时改为当场翻译等耽误了许多宝贵的时间。以至于讨论的主题"经济危机时期的社会稳定"几乎没有出现在双方表达的观点中。现场听众自由提问的部分因时间关系被临时取消。总体说来不无遗憾。不过正如主持人在结束语中所说:"今天的对话只是抛砖引玉,谁对这个话题感兴趣还可以在讨论之后继续关注。"
作者: 谢菲
责编: 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