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中德联手制造经济专才

Frank Hollmann2007年10月29日

中国经济迅猛增长的势头同时加大了市场对高级专业经济人才的需求量,这些人才必须能够灵活自如地同时应对东西方市场的需求。德国汉堡大学和中国上海复旦大学三年前就开始共同合作的国际经贸硕士课程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

人民币很具诱惑图像来源: AP

汉堡青年李伯尔很小的时候就对中国有着浓厚的兴趣。每次他看到巨大的远洋船停靠在汉堡海港的时候,他就会想到中国。但是通往中国的道路是那么的遥远,这不只是地理上的距离,同时也是两个国家文化上的差别。这一点,李伯尔在开始学习国际经贸硕士课程不久就意识到了。他说:“中国人不愿意固守在一个目标上。当然他们有一个目标,但是对他们来说实现这个目标的方法可以很灵活。这个意思是,他们同时还准备着另一套方案。对德国来说,如果有一个具体的计划了,通常情况下就照着这个计划执行。另外对面子问题的重视在亚洲文化圈是不可想象的,多数德国人不太了解这些。”

这个专业学制一年,就读的学生一年中三分之二的时间在汉堡大学上课,另外三分之一的时间在上海。毕业后学生可以同时获得两个大学的硕士文凭。所有的学生就读前都已经积攒了一些工作经验,因为掌握流利的英语,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是申请这项硕士专业的前提条件。该专业教授克雷门德解释说:“所有的课程都是用英语授课的,当然很多内容都和中国有关。换句话说,我们教授营销、金融等基本的经济学专业课,课堂上所举的例子都会和中国挂钩。比如,中国产品的营销策略,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可操作性等等。我们还专门从复旦大学聘请教授来汉堡大学授课,这样在教学中就很具代表性。”

目前在读的这一届学生总共16人,他们来自美国、非洲,更多的来自德国和中国。汉堡大学和复旦大学在三年前就开始合作开设国际经贸专业。这三年间专业内容不断得到改善和发展。中国方面的教授于易鸿(音译)说:“复旦大学的管理学院在国际化方面应该说是中国范围内算是走在最前沿的。之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选择和复旦大学以及清华大学合作MBA项目,这是我们国际化的第一步,之后这类的合作项目越来越多。目前总共有8个项目。”

来自德国卡塞尔的青年格拉德尔坚信自己的未来就在中国,这不仅仅是因为他娶了一位中国妻子。今后他想去在上海落户的德国公司一展拳脚。格拉德尔说:“中德之间的文化差异是巨大的,门外汉可能根本无法想象。但是,比如说德国公司和中国公司的操作形式是完全不同的,谈生意和联系客户的方法也都是差别巨大。在中国,很多时候生意是在饭桌上谈成的,如果一个德国人对这些一无所知,那他在中国就会变得茫然无措。人总是需要一段时间来习惯了解,巨大的差别究竟在哪里。”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