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我们互不理解”
2012年9月22日(德国之声中文网) 这场名为"为何我们互不理解"的论坛,是2012中国文化年的活动之一,由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社科院与新哈登贝格堡基金会共同承办。这场会议主题紧扣中西间因文化的互不理解而滋生的"体制敌对",认为不同社会与文化间的相互理解也应该成为一种生产力。
论坛的主持人是德国记者花久志(Georg Blume)和中国学者熊培云。前者曾作为驻华记者在中国生活工作多年,他的中国报道曾多次获奖;后者曾任《南风窗》驻法记者、《新京报》首席评论员,在中国多家媒体都经常发表有影响力的社论与专栏文章,也在南开大学开设政治传播学及时事评论等课程。
参与讨论的嘉宾,则是来自德国、中国、法国、印度的10多位知名学者,其中包括法国哲学家于连(Francois Jullien)、曾长期在东德生活的女作家莫尼卡·马龙(Monika Maron)、印度学者巴巴(Homi Bhabha)、中国社会学家李银河、历史学家汪晖等。
主持人花久志在接受德国柏林-勃兰登堡电台采访时,就这场讨论作出了简要地概括。他认为,中西双方在人权问题上有着迥然相异的理解:
"在中国与德国及西方的人权对话中,这简直就是鸡同鸭讲!中国人一直在强调社会与经济方面的人权,包括生存权与发展权;而我们西方则一直在讲公民权,选举权,自由集会权等等。两边讲的都完全不着调!"
"如果我们要谈人权,就应该首先承认,中国总体上是取得了进步的。中国实现了教育的普及,这是巨大的成就,从长远上看,这让进一步传播公民权思想成为了可能。 "
花久志还强调,儒家思想,将会对中国人的人权理念产生影响:
"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中国有着自己的悠久思想史,包括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在这套思想体系中,也涉及到人的尊严,而且与我们所说的略有不同。这些思想在经历了文革的冲击和动摇后,中国人现在开始重新发掘它们。也许,中国人首先要经历这自有思想重新发掘的阶段,才能与我们所说的普世价值观接近;绝对不可能直接从毛泽东思想跳跃到西方价值观。"
来源:柏林-勃兰登堡广播电视台 综合报道:文山
责编: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