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委员会:德国对中国贸易出现了可喜转折
2006年12月31日
全面增长
德国联邦统计局通报,2006年头9个月德中贸易继续大步增长。这3个季度里德国从中国进口的商品总额达344亿欧元,比2005年同期增长了19.7%。其中最大宗的领域是通信、收音、电视机和电子元件,74亿欧元,办公机器和数据处理机器共67亿欧元。服装虽然仍然很厉害,但只有32亿欧元,比电子用品少得多。
头3季度里,德国对中国出口增长了23.9%,虽然增速大于进口,但总量194亿欧元却仍然大大小于进口。最重要的对中国出口领域为机械(58亿欧元)和汽车与汽车零配件(29亿欧元)。
在进口伙伴国名单上,中国排名第4,在法国、荷兰和美国后面,占了德国进口总额6.4%的比重。在出口对象国名单上,中国排在第11位,占德国出口总额的3%。
近年来,德国在对中国贸易中持续处于逆差地位,2004年来逆差甚至数以百亿计。今年头9个月的逆差为150亿欧元。(以上内容取自12月29日德国之声中国短讯)
倒挂现象扭转
德国经济亚太委员会(APA)的协调员弗里多林.施特拉克(Friedolin Strack)说:“转折出现了。”“数字很令人高兴。”
从绝对数字上看,德对中贸易的逆差甚至大于去年同期。为什么施特拉克反而说出现了转折,并为此高兴呢?
这首先要从另外几个方面看。一是进出口增长率倒挂现象的逆转。在2004年之前,德国对中国出口的增长率总是高于进口的增长率。从2004年开始出现“倒挂”,是年从中国进口的增长率达27.7%,而对中国出口的增长率为14.9%。2005年问题更严重,甚至引起一片恐慌:从中国进口的增长率达24.6%,而对中国出口的增长率只有1.2%。那时已有业界内人说,是否应该调整前任和更前任政府的对华政策了。新上任的德国外长施泰因迈尔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前往中国去给默克尔打前站的,对华政策出现了更多政治稍少经济的“转折”。
而今年头9个月,从中国进口的增长率为19.7%,而对中国出口的增长率达23.9%。可以说从2005年的最低谷里一下子跳了出来。今年头9个月的逆差数字为150亿,全年可能达到或超过去年全年的196亿。但可以说一举止住了“倒挂”比例的剧增,甚至可能为今后逐渐减少逆差发出了先声。
怎么看逆差
可喜的另一个方面是,事实证明德国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并逐渐学会了从中国等新兴发达国家的高发展中得益。施特拉克预言:“中国将稳定地以7%至9%的速度发展。而我们又可以在这个发展中分得一份了。”他同时指出,尽管“欧元昂贵”,但对中国出口仍能大幅增长,这表明“(德国)工业找到了非常有竞争力的结构。”
施特拉克说,不要把德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戏剧化”了。为什么呢?除了上述进出口贸易严重倒挂现象扭转和德国产业结构合理化更有竞争力这两点外,他还说了两个原因。
一是,中国只是德国对外贸易伙伴国中少数几个逆差制造国之一。即使在德中贸易严重倒挂的2005年,德国外贸的结果是获得约2000亿美元的全球顺差。而中国的全球顺差总额为1000亿美元,只相当于德国顺差总额的一半。
二是,施特拉克指出,德国从中国进口的商品,许多来自把生产能力转移到中国去的德国公司。2004年和2005年的出口增长率大跌也是出于这个原因,即,以前从德国出发供应中国市场的许多零配件公司把生产转移到中国去了。“然而现在其它行业带来了新的平衡。”“机械制造业的扩张主要是从德国出发的。”他还认为,进一步的大规模生产转移不会发生了。德国化工企业和汽车企业虽然在中国大规模投资,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生产场地的转移,而更大程度上意味着开拓扩展中国市场,并从那里直接供应那个市场。(平心)
德国之声版权所有
http://www.dw-world.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