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人人皆有受教育权

2012年5月8日

落实受教育权,这不仅仅是贫困国家的问题,也是西方工业化国家的问题。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受教育状况,已成为衡量一个社会文明和人道进步的标准。

图像来源: AP

(德国之声中文网)"我们不是人力资源-我们需要教育"-- 今年初西班牙学生因担心大学私有化而举行抗议时,海报上就这样写着,作为对国家在教育领域实现人权的呼吁。"使所有的人--不论是怎样的经济背景--都可以真正具有上学、受教育的机会,这是国家的任务。" 德国人权研究所的专家洛伦沙特(Claudia Lohrenscheit)说,"一个国家通过这种方式保障世界人权宣言中对受教育权利的承诺。"

不仅是贫困国家有落实受教育权的问题,西方工业化国家也有。就如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在一份最近的报告中提到的 --"经济驱动的全球化"带来世界性的变革。在那些国家未尽到责任的地方,出现了更多的私人及教会教育机构。联合国负责教育、科学和文化的教科文组织德国委员会的卢茨▪默勒(Lutz Möller)也关注到这个现象。

国家必须加以控制

"为了私人资助的精英教育不排斥其他来自社会贫困阶层的孩子,也不让他们遭到歧视" 卢茨▪默勒强调,"首先需要一个完善的国家体系,它要具备在一个社会组织起公平教育的能力。"

如果教育首先是为了"就业",也就是为了培养工作能力,就无法实现对人权的要求。如果这样的话,"教育就被理解成为技术工具,人们必须迎合就业市场",人权研究所的洛伦沙特说。 "这样的教育是一种无视人的个性发展的教育。"如果所学到的不能被应用,只是为了取得就业市场的资格,很快就会被忘记。

德国职业学校的学生图像来源: Fotolia/Robert Kneschke

促进人格和自主意识

早在70年代,巴西的教育家保罗·弗莱雷(Paulo Freire)在一场旨在改善文盲状况的运动中就发现,如果人们学习阅读和写字,却不能用之改善自身的生活状况的话,他们会重新失去这种能力。"教育必须使我们达到一个程度,它要首先能用以自主的改善个人生活状况。否则人们会放弃这种受教育的需求" 这也是人权专家洛伦沙特的结论。

确保这样的教育理念,是整个世界的一项任务。此外,它必须优先保证那些在贫困、被排斥,或者比如说战争及有冲突地区生活的人口之受教育权得以改善。"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机会",洛伦沙特强调,"是一个社会中文明和人道进步的衡量标准"。

使接受教育成为可能

前联合国负责教育权的特别报告员托马舍夫斯基(Katharina Tomaschevski)表达的一个愿望为"受教育权"下了更准确的定义。她提出四个标准,即所谓的"四个A方案":"备用性",国家具有教育所需的设施;"平等性",人人都有机会接受教育;"适应性",意味着教育要适应孩子们、青少年和成年人的需求;最后是"可接受性",这是指教育的形式,它必须符合人权。

尤其是世界上的贫困地区,常常在"接受教育"这点上,就已失败。比如说在农村地区,学校只提供一个男女共用的厕所,女生便常常因此不再去学校,因为她们无法从文化或卫生上接受。人权专家默勒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南半球许多国家的经验报告说。

确保基础教育和质量

为改善受教育机会,联合国组织2000年在塞内加尔的达喀尔举办了世界教育论坛。 在那里,164个国家就6个教育目标达成共识。其中就包括,到2015年为全世界所有孩子提供基础教育。但目前仍有七千万小学适龄儿童没有书读。这个问题在东南亚、南亚和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尤其突出。但在默勒看来,成功的一点是,与男生相比,接受基础教育的女生人数明显增加。

小学的学生图像来源: Fotolia/Tomasz Trojanowski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看来,最大的挑战就是教育的质量:全球需要近二百万名合格的教师,班级仍然过大,学校需要改善书籍和教学用具的配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11年的教育报告中如此强调,它还呼吁捐助国履行它们的财政承诺。此外,未来国家的教育理念还需更多考虑到可持续性问题和环境资源的日益短缺,默勒补充说。

教育的目的乃是促进民主

为了使人类的受教育权,以及在一个发展的国际社会中和平、不受歧视的共同生活之要求成为可能,是每一个国家的任务。因此,对洛伦沙特而言,重要的是,使成年人也认识到这点,并有动力终身学习。人权在教育上的核心体现就是,促进人们的自主,使他们能够自己主动起来,能够掌握自己的生活。"人人皆有受教育权,在此基础上,带来人格的全面发展,学习尊重和重视人权及基本自由。"

作者:Ulrike Mast-Kirschning, 编译:简如

责编:李鱼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