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之声中文网)在2018年7月的"超级月亮"之夜后,今年1月21日,地球人又可以经历一次令人叹为观止的月食奇景。欧洲、北美、南美和西非是最佳的观测地点。在非洲中部、东部以及亚洲,只能看到一次月偏食。所以,对能早起的欧洲人是个不错的选项。
在德国,凌晨4:30左右就可以看到月食了。4:34时,月球将开始进入地球的阴影,月食的景象会在5:41到6:43之间出现,在6:12时,月亮被遮挡的面积达到最大。日出前不久,大约7:50,月球将完全摆脱地球的阴影。这次的月全食将出现在夜空的西方,月亮高出地平线的角度仅为16度。
"血色"月亮
太阳光进入地球大气层后,波长较短的蓝色光被散射,无法到达月亮,只有波长较长的红色光能穿透大气层,间接映射到月亮上。站在地球的角度看,月亮的颜色不再是平时的银色,而是金红色,因此也被称为"血月"。这种红色的深浅程度,主要取决于大气的湿度 、尘埃及其它微小颗粒物的浓度。
不能错过的奇观:超级月亮、蓝月亮、月全食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此外,月亮还显得比平时更大。这是因为此时的月球离地球更近(357340公里),而且月亮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不久,本来看上去就更大,就像日出时的太阳一样。
月球与地球阴影相遇,也就是出现月食的频率每年约为2.5次。但并非每次都是月全食。只有在满月时、而且月球完全没入地球阴影时,才会出现月全食。
在德国,今年7月16日晚间还能看到一次月偏食。而今年7月2日的日全食,只有在南美洲才能看见。12月26日将出现的"金环"日食只有在亚洲才能一睹芳容。
2022年5月的下一次月全食,在德国无缘见到,因为发生时正值白天,肉眼无法看到。而再下一次月全食,要等到2028年12月31日。
2015年9月28日上演了两个罕见的“天象大片”——超级月亮和月全食。自古以来人们就为月亮的魅力而倾倒,它也是艺术家们的一个重要的创作源泉。
图像来源: www.moonmoonmoonmoon.com2015年的9月28日,人们欣赏到难得的天文奇观。当月亮转绕到距离地球最近的地方时就会出现“超级月亮”,此时的月亮看起来比平时更大、更亮。2015年的中秋就恰逢一次“超级月亮”。进入地球影子的月亮呈血红色。在这一天同时发生月全食则更是罕见。其实月亮根本无需“上演”如此“戏码”吸引注意,自古以来,月亮独特的神秘和魔力让人类为之倾倒,它也是众多文人墨客寄托情思的重要载体。
图像来源: Getty Images/Phil Walter远古时代,人们对月亮十分崇拜。月亮的圆缺与人们的作息被联系在一起。日期是以月亮周期计算的。图片上是内布拉星象盘,1999年人们在萨克森——安哈尔特发现了这个星盘。经过鉴定,它的年龄大概在3700-4100岁之间。人们可以从这个珍贵的发现了解到当时的天文知识和信仰崇拜。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艺术家们对月亮的演绎多种多样,大多数情况下月亮是浪漫的化身,承载着人们无穷的幻想和期待。图为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s)1820年的油画《望月的两个男人》。
图像来源: picture alliance/Heritage Images/Fine Art Images月亮也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尤其给诗人带来灵感,他们借月亮来表达思念、惆怅之情。歌德的《对月吟》借月亮向心目中的爱人表达爱恋,诗歌开篇写到“你又把静的雾辉笼遍了林涧, 我灵魂也再—回融解个完全”。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U. Edelmann/Städel Museum/ARTOTHEK/The British Museum(Ausschnitt)古诗中的月亮充满柔情,歌曲中,月亮也温柔婉约。全球各地的歌唱家都创作过以月亮为主题的作品。对许多喜爱音乐的中国人来说,不仅对《月亮代表我的心》或者《弯弯的月亮》这些流行歌曲耳熟能详,也能哼唱几句猫王的经典情歌《蓝月》(Blue Moon)。
图像来源: picture alliance/AP Images马克·吐温曾说过,每个人都像月亮,有着从来不让任何人看见的黑暗面。世界各地的古代文化中就有关于狼人的种种传说。他们在月圆之夜会从人身变为狼身。狼人的形象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魔幻、科幻题材的电影之中。图为1941年的经典影片《狼人》。1987年的美国浪漫喜剧《月色撩人》也是一部广为人知的电影。女歌星雪儿(Cher)因在影片中的出色表演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
图像来源: picture alliance/United Archives/IFTN1969年人类首次登上月球。阿波罗11号的宇航员阿尔德林(Buzz Aldrin,见图)在月球成功着陆。
图像来源: Getty Images/Nasa不过月亮依然魅力不减。2013年,艾未未与丹麦艺术家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进行合作,推出了名为“月球”的在线绘画计划,网民可以登录该项目,在虚拟月球的任意角落用数码画笔作画。在项目的介绍中,两位艺术家一起写到“创造力可以突破任何边界。没人能阻挡想法、风、和空气。”
图像来源: www.moonmoonmoonm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