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之声中文网)圣诞节这一天,威廉海玛动植物园里的大猩猩、巴诺布猿和红毛猩猩收到了106份包装精美的礼物。里面装有爆米花、葡萄干和苹果干,还有香脆的饼干。
他们不仅知道伸手拿礼物,还知道先让背上的猴子们爬下去,再坐到一边拆包装。
他们已经很老练了,这已经不是该动物园第一次给猩猩们送圣诞礼物。
许多人不知道猴子与猿的区别。其实很简单。猴子有尾巴,猿没有。此外,猿的大脑体积更大,寿命更长。猿的种类包括类人猿、猩猩、长臂猿等等,还有大猩猩、红毛猩猩和巴诺布猿。
人类和其它灵长类动物的距离似乎越来越贴近,从艺术及流行文化中便可看出端倪。柏林世界文化馆将在4月30日至7月6日举行“猿猴文化”特展。
图像来源: Filip Van Dingenen (Detail)有智慧的猿猴长久以来是介于人类与动物之间的特殊个体。文学作家如E.T.A.霍夫曼、威廉·豪夫和卡夫卡都曾以猿猴作为作品中的关键角色。70年代,学会手语的母猩猩可可成为家喻户晓动物明星。巴贝·施罗德(Barbet Schroeder)的纪录片拍摄下可可接受训练的过程。
图像来源: Les Films du Losange (Detail)外交官妻子爱上猩猩马克思—这是日本导演大岛渚在1986年推出的婚姻喜剧《马克思,我的爱》,片中以女性社会地位的变迁作为主题。这部被誉为“继《金刚》之后最伟大的猩猩罗曼史”,剧情描述了巴黎上流社会中的一场特殊婚外情。
图像来源: 2015 STUDIOCANAL GmbH, Berlin人类对于猿类这个“近亲”的看法不断改变。学术文献或是流行文化中都能找到许多例证。艺术家克劳斯·韦伯(Klaus Weber)就以充满批判性的角度处理猿猴影像。在韦伯著名的《疙瘩》摄影集中,摆出沉思姿态的猿猴雕像周围长出好几个知名人士的头像。
图像来源: Klaus Weber范·丁格纳(Filip Van Dingenen)在他的艺术项目“Flota Nfumu”中以知名的白化症猩猩“雪花”为题材。2003年,大猩猩雪花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动物园去世,得年40岁。雪花因为动作表情状似人类而成为媒体宠儿。范·丁格纳在他的装置艺术中收集了孩童们所画的雪花。
图像来源: Filip Van Dingenen (Detail)神猴哈努曼是深植于爪哇文化和当地的街头戏院中。多涅登(Anja Dornieden)和蒙鲁瓦(Juan David Gonzales Monroy)在其超现实电影《蒙面的猴子》中,描述了爪哇的猴子与其主人间的权力和工作关系。
图像来源: Anja Dornieden & Juan David González Monroy (Detail)法国艺术家于热(Pierre Huyghe)从一只YouTube视频中获得了灵感:视频中一只猴子带着假发和面具在东京的一家餐厅里头工作。于热找到了这只猴子,请它再次带上面具出演短剧。在充满诗意的19分钟短片中,这只猴子看上去如同日本的能剧演员。
图像来源: Marian Goodman Gallery, New York; Hauser & Wirth, London; Esther Schipper, Berlin; Anna Lena Films, Paris (Detail)1968年,电影《人猿猩球》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幻想世界,片中的影像已经成为美国流行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家福斯科斯(Coco Fuscos)在2015年推出的影片中创造了女权主义黑猩猩、科学家Zira博士这个角色,让她站上21世纪的学术讲台。
图像来源: Coco Fusco, TED Ethnology施泰因布雷克(Erik Steinbrecher)在其作品中使用了多层次的图片并玩起了文字游戏。上图是他利用不同天然及无机材质制成的塑胶“猴子”,观者可以自行理解其中的意境。柏林世界文化馆在4月30日至7月6日举行“猿猴文化”特展。
图像来源: Andreas Meichsner (Det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