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克鲁格荣获德国文学最高奖项-毕希纳大奖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br>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3年5月13日

德国毕希纳文学大奖得奖人克鲁格说:“每个人都拥有两种财富,一个是生命,另一个是情感。”克鲁恪从他60年代发表的电影作品和文学创作,一直到近年的作品“感情的编年史”,他都一直致力描写这个主题。

奖金为4万欧元的毕希纳大奖每年颁发一次。图为今年得主克鲁格图像来源: AP

克鲁格的理念是“所有的感情都相信会有一个幸福的结局。”但是他本人也了解,幸福的结局并不是必然的。克鲁格出生于1932年,40年代初期历经空袭轰炸。他后来写下这些经历并深信,即使在最困难的条件下,人一样可以相信,他可以拥有幸福。克鲁格说:

“所有从生物演化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有一个特性,就是对别人的不信任, 人一开始总会犯错误, 但这是世界对他的一番好意, 也是人赖以为生的资本。”

克鲁格大学时期,在法兰克福和马堡攻读法律、历史和教堂音乐。阿多诺的批评理论(Adornos: Kritische Theorie)对他产生影响深远。60年代末、70年代初期,他和社会学家耐格特(Negt)合作编写了“大众和经验”(Öffentlichkeit und Erfahrung)以及“历史和情感”(Geschichte und Eigensinn)两本书。这两本书很快地成为左派学生的读物。克鲁恪在他的第一本文学作品“描写屠杀”(Schlachtbeschreibung),就发现了他的写作方法。他后来的作品描述人的命运如何受到大环境灾难的影响。

克鲁格不愿意将他的创作局限在某一方面,他除了电影作品和理论书籍以外,也从事文学创作。他的电影作品, 例如“昨日再见”, “爱国者”,“手足无措”等,都曾经获得过有富有影响的国内外电影大奖。此外,他还参与了“新德国电影奖”的设立。1962年时他在一份宣言中指出:

“我们提出要求,创作新的电影,新电影需要新的自由,也就是免于商业化的影响, 免于受到利益团体的左右, 旧电影已经死掉, 我们相信新电影。”

克鲁格同毕希纳的革命解放思想一脉相承,他的小说描述生命欠缺的东西,以及生命可以找到一个更好的结局,人的一生可能出现毁灭性的事件,但还是有机会,会有好的结局,只是它们被所错过了, 或是粗心地被忽略了。

克鲁格在2000年出版了“感情编年史”,在这两册作品中,他
为他的生命作了一个总结。 随着年纪的增长,他变得更智慧, 但他依然相信, 世界是可以改变的, 而且可以变得更好。他说:

“我们已经错过一些历史机会,现在不可以再错过下一个机会。”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