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八十年前的国会纵火案

2013年2月26日

1933年2月27日晚,德国柏林的国会大厦突然失火。付之一炬的不仅仅是国会,还有魏玛共和国时期蹒跚学步的民主。纳粹党借由此桩纵火案,为其最终走向独裁铺平了道路。

III. Reich, Reichstagsbrand in der Nacht vom 27. zum 28.02.1933: Blick von der Kuppel aus in den zerstörten Plenarsaal. 28.02.1933
图像来源: Ullstein

(德国之声中文网)1933年2月27日晚间,许多柏林人都在往国会大厦方向涌去。他们听说,这座1884年竣工的巨大建筑失火了。很快,警察封锁了现场,大量消防队员冲向火场试图控制局势。然而一切都是徒劳的,整座建筑都陷入了火海。

图像来源: Getty Images

涌向现场的,不仅仅是消防队员与围观群众,纳粹党高层人物同样也第一时间赶到了国会大厦。据说,一名纳粹党员急匆匆地试图给新上任的帝国总理希特勒打电话,报告国会失火的消息。接电话的是另一名纳粹高官戈培尔(Joseph Goebbels),他回答说:"你不是在开玩笑吧?"随即,戈培尔通知了希特勒,两人一道赶去现场。

希特勒的担忧

希特勒到了现场后,显得忧心忡忡。他倒不是为议会操心,对于民主他从来都是嗤之以鼻的。希特勒忧心的是共产党,他坚信一定是与他誓不两立的共产党人放火烧了国会。戈培尔后来说,共产党试图通过制造恐慌来夺权。

国会纵火案后的纳粹党宣传海报图像来源: Ullstein

1933年2月底,纳粹党执政才刚刚1个月,立足未稳。当时,纳粹党虽然是国会第一大党,但仅占有32%的议席;第二大党是共产党,占17%的议席。希特勒每时每刻都在担心共产党对他的威胁;而国会失火让他为自己的担心找到了理由。警察很快就在燃烧的建筑内找到了主要嫌疑人:24岁的荷兰人范·德·卢贝(Marinus van der Lubbe)。

调查人员在审讯中发现,这名刚来柏林不久的年轻人与共产党有关联;他还承认是他单独纵火烧了国会,理由则是"抗议纳粹党掌权"。

据说,希特勒接到"范·德·卢贝单独纵火"的报告后,大发雷霆。他依然坚信,这决不是孤立案件,背后一定隐藏着共产党的阴谋。他在演讲中说:"如果这场纵火案如我所确信的那样,是共产党的计谋的话,那我们必须用铁拳砸碎这些害人虫! "

24岁的荷兰人范·德·卢贝图像来源: Ullstein

当时掌控普鲁士警察机构的戈林(Hermann Göring)则立刻宣布进入紧急状态,他命令手下的警官,使用枪械时无需顾虑。

以保卫国家与人民的名义

国会大厦纵火案,给纳粹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良机。民众的不安情绪与日俱增,军政机关里的保守官僚也开始担心起共产党会抢班夺权。希特勒留意到了这一点,于是警察在戈林的指挥下,在火灾当晚就开始大肆逮捕共产党议员。纳粹党的冲锋队更是将数以千计的人抓捕到私设监狱严刑拷打,不少人还因此丧了命。据估计,直到当年4月,德国共有约2.5万人被捕。

政府则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下一步计划。他们急忙制订出一项法令,以对抗所谓的共产主义威胁。当时的总统兴登堡元帅在火灾次日就签署了"保卫人民与国家之总统令",取消了宪法中的言论自由、集会自由及新闻自由权利。通信私密权也同样遭到取消。位于柏林的政府将可以直接插手各州事务,以"确保稳定与秩序"。

冲锋队私刑滥捕图像来源: Ullstein

这项总统令,被民间称为《国会纵火法令》。它成为了纳粹党的尚方宝剑,用来打击一切政敌。自此,政府看任何人不顺眼,就可以在缺乏证据、不经法庭程序的情况下予以拘捕,反对派的报纸也一并遭禁。

希特勒仿佛人民大救星

许多民众此时已经相信,共产党之前真的谋划过抢班夺权。许多报纸也持这种观点。巴伐利亚的一间报社写道:"所以,我们拥护这项紧急法令。"民主和自由就此销声匿迹,希特勒则陡然成为了德国人民的大救星,救万千黎民于共产主义险境之中。兴登堡总统签署的这项法令,即是纳粹独裁的法理基础;一直到1945年纳粹倒台,德国的法治与民主都一直被该法案扼杀。

至于这把火究竟是谁放的,八十年后的今天依然没有定论。到底是荷兰人范·德·卢贝,还是共产党人?或者这根本就是纳粹党人自己放的火?不断有传言称,纳粹党自编自导了这出闹剧,就是存心要嫁祸共产党人。不过,当今大多数历史学家都相信,国会纵火案确实系范·德·卢贝一人所为,嗅觉敏锐的希特勒则抓住了这一千载难逢的良机。据说,在火灾现场,希特勒面对烈焰中的国会大厦,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现在起不再有怜悯;阻碍我们的人,都将被打倒。"至少在这句话上,希特勒言行一致;1933年至1945年间,纳粹党用最恐怖的方式,践行了这句话。

作者:Marc von Lüpke          编译:文山

责编:石涛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