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公民宪政共识》出台

2013年6月28日

近日海内外123位华人联署《公民宪政共识》,力主在中国实施宪政,以推进实施《宪法》、民主选举、司法独立、言论和信仰自由等。在近日官方学者一片"倒宪"之声中异军突起。

A man walks in front of the engraved wall depicting a Chinese character that means "law" inside the Hefei City Intermediate People's Court where a murder trial of Gu Kailai, wife of disgraced Chinese politician Bo Xilai, takes place Thursday Aug. 9, 2012 in Hefei, Anhui Province, China. The court heard in the one-day trial that Gu got British businessman Neil Heywood drunk and fed poison to him. (Foto:Eugene Hoshiko/AP/dapd)
China Mordprozess Politiker Bo Xilai Gu Kailai图像来源: dapd

(德国之声中文网)6月26日,海内外123位华人首批联署的《公民宪政共识》文本在网络上公开,签名者中不乏5年前《零八宪章》的多位发起人和首批联署人,包括中国知名经济学者茅于轼、《炎黄春秋》副社长杨继绳、政论学者陈子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国务院办公厅前秘书俞梅荪、上海作家沙叶新等都在其中。

《共识》表示,为了维护作为人的尊严和希望建构适合文明生活的宪政秩序,执政者应该摒弃"宪政就是反社会主义,及中国需要《宪法》不需要宪政"观念,文章开篇阐明宪政的重要性"宪政关乎人的尊严,是每个人干净的水和空气":"人的尊严不容侵犯,真正的公民社会就是公民之间达成共识、相互尊重的共同体,宪法就是体现这一公民共识的社会契约,宪政秩序就是这一共同体内在的和最高的秩序;在没有宪政秩序、拒绝依宪执政的国家,公民的一切权利和尊严都没有保障,普通百姓的个人命运取决于公权力反复无常的偏好,也无力保卫自己的合法财产与收入,因此反宪政就是反人类。"

为此联署者提出"拥护宪政,实施宪法;推进选举民主;践行言论自由;尊重信仰自由;实现司法独立及走向官民共治"。近期中国官媒和官方学者齐倒宪政,《共识》在此背景下异军突起,获得很多网友的支持。与5年前的《零八宪章》相比,《共识》有相近的内容和主张,但并没有明确的发起人,目前只有首批的共同联署者。《零八宪章》发表后,2008年12月8日,主要发起人和起草者刘晓波被警方抓捕,其后被判刑11年;另一位主要发起人张祖桦也被长期软禁,多位当年的联署者遭到当局打压。

《零八宪章》主要起草人刘晓波仍在狱中,《零八宪章》内容中也力推宪政图像来源: AP

"和反宪派划清界限,这是主宪派一致的观点"

《共识》联署者之一、中国知名政论学者陈子明向德国之声表示,近期官媒和体制内学者相继发出"反宪"声音,如5月21日,多家官媒转载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晓青在 《红旗文稿》上的文章,指"宪政不适合社会主义国家";5月22日,《环球时报》发文称"宪政与中国《宪法》对立";5月22日,《解放军报》发表该报副总编孙临平的评论文章《中国梦的自信在哪里》,文章有言:"我们信仰的主义,是宇宙真理";5月28日,《光明日报》发表复旦大学学者苏长和文章,表示"要将西式民主从普世知识降为地方知识"等。

陈子明表示,这些体制学者的"反宪"声音其实并不代表法学界、思想界的主流,学者圈内,无论是自由民主宪政派、社会主义宪政派还是儒家宪政派等,早已凝聚"宪政"共识:"前一段有人说,现在在宪政问题上有几派,'泛宪派'、'儒宪派'、'社宪派'、'反宪'派等,但前几派有一致的观点,这份文本主要表达这种共同追求,是和反宪派划清界限。反宪界的声音在法学界、思想界是很微弱的。我们要向反宪派说明下'你们别在各派去找碴儿,分裂他们,这些人在宪政基本共识上是有一致性的'。"

新领导人会听到共识的声音吗?图像来源: Reuters

"希望会对执政者有影响"

陈子明也谈及应该思考的是,官媒和官方学者的"反宪"声音背后,是否代表官方意识形态方向:"有人说这是代表中宣部的意思,也有人说是代表最高层的意思,最高层也没有澄清或确定,现在可以视为指导官媒的宣传口的意思"。

目前也有中国知名异议人士查建国随后发文批评《共识》并未超越《零八宪章》,通篇中的内容也体现联署者依然害怕革命,害怕突变而寄民主转型主导权于专制者。陈子明最后申明,这份共识并未参照《零八宪章》,也未要与之比较。文本中也强调并未针对任何部门,是面向每一位公民,更多期待凝聚民间共识,是否对执政者产生影响尚不得而知。

作者:吴雨

责编:石涛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