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六四纪念与中国想象力

2013年6月2日

香港维园的烛光有多重要?分析指出,没有异议的国家不仅侵犯人权,也创造不出伟大的商业品牌。没有体制更新,城镇化也是空谈。

图像来源: Reuters

(德国之声中文网)民调显示,今年港人支持平反六四的比率创97年以来新高,超过了09年20周年时的61.2%,达至62.8%。然而,参加维园六四烛光集会的人数很可能下降。评论家李怡在香港《苹果日报》上发表文章认为,支联会六四主题中"爱国"引发的争论,将会影响香港民情。

文章说,"国"被党绑架,在香港已人所共知。"反国教"(德育及国民教育科),其实反的就是"党教"。在大陆,还没有被"愚"的清醒的知识人,也早看清楚了这个"爱国"含义。"天安门母亲"运动倡导者丁子霖也表达了对"爱国爱民"口号的不满,导致与支联会的一段纠纷,支联会常委徐汉光最终辞职谢罪,"爱国爱民,香港精神"也宣布取消,改为"平反六四,永不放弃"。

李怡说,同丁子霖的意见一样,"即使支联会不收回那个倒胃口主题,认同普世人道价值的市民还是应该去六四集会的"。

"了解现代中国必读六四"图像来源: 64memo

了解中国必读六四

香港《爽报》发表叶一知的文章,认为了解现代中国必读六四。文章说,六四血腥镇压,彻底改变现代中国的发展方向。尽管国际社会纷纷谴责和制裁中国,当权者仍选择一意孤行,将所有政治改革的诉求消灭于萌芽状态,加强对言论、集会、示威、思想的操控,以信息封锁令新一代无法得悉历史真相,以洗脑教育令新一代对政治麻木,强调经济成果,令民众只以金钱为唯一价值。

文章认为,香港越来越多人珍惜悼念六四的机会,因为自由得来不易。悼念六四,就是用烛光提醒世人这段惨遭屏蔽的历史奇冤。"每一个活动总有主办单位,而主办单位不可能赢得全世界的认同,参与任何活动,也不代表认同主办单位的一切。如果你认同,维园集会就是用群众烛光照亮黑暗的历史,便可出席"。

反对异议等于扼杀品牌

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94%的美国人说不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任何一个品牌。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戴维•布鲁克斯发表文章认为,中国想象力不及美国。"在角逐世界头号经济体的赛跑中,美国对中国至少有一个优势:我们塑造品牌的本事要强得多"。文章说,"中国公司在这方面做得很糟。每隔几年就会有中国官员提出要采取行动,打造有号召力的品牌,结果永远是令人失望的"。

布鲁克斯说,创造出伟大品牌的人,通常都是在寻求满足他们自己内心的某种渴望,某种在更高的层次或更酷的朋友圈里生活的梦想。"最反感现有体制的叛逆者,可能走在市场潮流的最前沿。这些人一边卖东西,一边给东西注入一种更具诱惑力的精神联想"。

中国还没有像苹果或三星这样的商业品牌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

布鲁克斯认为,美国零售业的创造力所面临的最大威胁,是已经没有什么反文化可以借力了。"但是中国的麻烦更大。一个不欢迎异议的文化是很难在这个领域崛起的。一个鼓励人们生而顺从于权威的文化,很难做到这一点。一个权力阶层不会本能地寻求与弱势阶层对话的国家,很难在竞赛中不落后。中国若想卓有成效地塑造品牌,在经济食物链顶端展开争夺,可能还要经历更多的文化革命"。

城镇化需要新体制

有外电报道说,中国国家发改委最近提出的城镇化发展草案,安排未来10年相关的支出总额高达40兆元人民币,从而将把4亿农村人口转为城镇人口,但该草案被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否决了。发改委主管官员紧急出面加以否认,强调城镇化规划正在按部就班进行。台湾《工商时报》就此发表社论警示说,大陆推进城镇化切莫"误入歧途"。

文章指出,今年即将过去一半,城镇化政策的完整方案尚未公布,中国社会因而缺乏权威的主导性论述,以致政策解读纷陈,各地的实际做法也有很大差异。有部分地方诸侯错用方法,而使整体城镇化的推动方向"误入歧途"。

城镇化政策被用来推进房地产市场发展?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

作者认为,其中最让人侧目的,则是有些地方政府已藉推动城镇化之名,大力发展房地产市场,意图把房地产热潮从市区带进郊区的"草根地带"。换言之,城镇化政策在部分地区,似被官方引申为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新机遇。

文章说,颇受关注的是,当前在城镇化的政策下,地方政府对农民多了一项补偿工具,即城镇户口的授予,意思是地方政府可以拿城镇户口,来交换农民原来的农地承包权。但是,有的新城镇谋生不易,农民搬到城里新房后,往往陷入了新的经济困局。

作者强调说,城镇化是一套新体制和新机制的建设工作,其中要有完善的生产设施和生活设施,及促使两种设施协调运作的管理方法,也是一套"硬件精密配套"的工程。

摘编:张平

责编:石涛

[摘编自其它媒体,不代表德国之声观点]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显示更多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