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切尔诺贝利:改变欧洲的催化器

2006年4月26日

20年前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件所导致的后果,至今仍令人谈虎色变。属于原苏联的乌克兰周遭地区人民,于1986年的4月26日,经历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浩劫。这场核灾难不仅为当地居民带来无法弥补的永久伤害,也导致以欧洲为主的政治上的关键性转折,例如它促使西欧环境政策的向前发展,以及东欧共产集团的分崩离析。

悼念图像来源: AP

切尔诺贝利有如一个催化器,它不仅改变了欧洲,更导致一系列历史性的后继发展。例如:东欧那些受核辐射污染地区及城市的共党干部,仍然不得不依照共党统治惯例,先以谎言面对居民,再尝试隐瞒意外事件的实际状况,更不透露核污染将为百万民众带来何种灾难性的后果。即使当时的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也都是一步一步慢慢地了解到灾难事件的真相。经由这一事故,他改变了对党机器的态度,对这一将他带向权力高峰的政治体系产生了怀疑。戈尔巴乔夫尝试改革,致力于政治透明化,实行所谓的改革和开放政治。改革虽功败垂成,但几年之后冷战结束,铁幕陷落。而切尔诺贝利是导致这一历史性转变的源头。

这场史无前例的人类浩劫,促成许多国家环境政策的改变。人们体认到利用核能发电可能带来的致命危险。要求放弃使用这种所谓“无法掌控的科技”的政党进入了欧洲议会,“绿党”政治家取得了执政权。此后,至少一些西欧政府开始对所谓的“替代性能源技术”提供大量补贴,其中尤以德国政府在这方面的表现杰出。当然,向乌克兰及白俄罗斯地区灾民提供财物及医疗援助的数十个德国市民倡议团体也是最应感到自豪的一群。

20年来,民间倡议组织、各国政府及政党同心协力,尝试着亡羊补牢,尽力而为。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外泄的放射性物质,比当年广岛原子弹爆炸时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强烈400倍。核电站周遭广大地区受污染的环境,在可预见的未来将无法获得改善。照理说,受污染地区应被列为禁区。然而,贫困的数十万居民除了留在当地别无选择。国库空虚的明斯克及基辅政府也无法有效针对核灾难采取善后措施。

效率不彰的官僚主义更使整个事件有如雪上加霜。灾难发生后,紧急用钢筋混凝土将出事反应堆封闭起来的防护罩“石棺”,现已明显出现龟裂现象,辐射物质持续外泄。因此已开始腐朽、剥落的石棺,彻底崩塌只是个时间问题。虽然西方国家已提供修筑更大防护外壳的经费,但工程进度十分缓慢。

事故发生至今已届满20周年,但长期灾难后果至今尚无法确知。受灾地区具有先天性生理缺陷的新生儿明显增多。所谓的“清理者”,也就是灾难发生后奋不顾身留在当地,甚至赤手进行抢救的数十万人,反常的快速老化,其中许多人罹患了癌症。但没人关心他们的处境,缺钱是最大的原因之一。切尔诺贝利留下了一份包藏祸心的遗产,我们不能冷漠对待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灾区内那些无助的灾民。这是一项沉重的负担,东、西方国家只有同心协力才能挑起这难以承受的重担。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