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总理访华前夕 德国成立专家委员会审查德中经济关系
2025年11月14日
(德国之声中文网)在周四晚间德国联邦议院的相关表决中,基民盟/基社盟、社民党和德国选择党投了赞成票,绿党和左翼党投了弃权票。根据该动议,专门委员会负责审查德国经济对中国的依赖程度,并且每年向联邦议院提交风险报告及行动建议。该委员会由来自工会、协会和研究机构的专家组成,将“立即”召开会议。
德国上届政府于2023年推出对华战略,称北京是“伙伴、竞争对手和系统性对手”,明确指出同中国合作可能带来的风险并提出了一些笼统的建议。随着贸易和地缘政治环境的变化,德国愈发意识到对能源和原材料进口的依赖性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北京近期限制稀土出口的举措更是暴露了德国工业面临迅速被“卡脖子”的风险。因此,德国政府希望加快“去风险化”政策的实施,由专家委员会审查能源、原材料进口以及中国在关键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并且提出具体的化解风险的建议。
德国在关键进口方面仍对中国有很高的依赖性
德国经济研究所(IW)的一项研究表明,与出台对华战略的2023年相比,2024年德国对中国关键进口的依赖几乎没有发生变化。该研究的作者于尔根·马特斯(Juergen Matthes)表示:“自2023年对华战略出台以来,我的实证研究并未发现在降低风险方面有任何实质性进展——本应敲响警钟的事情并未引起重视。”
根据对超过14300个产品类别的分析,目前只有约200个类别至少50%的进口需求依赖中国。这表明,德国对中国的进口依赖集中于少数产品领域。尽管如此,这些领域仍可能产生显著的经济影响。于尔根·马特斯(Juergen Matthes)表示:“中国能够而且会在关键领域关闸,我们仍然过于脆弱——因此,现在采取行动的压力要大得多。”
比如,德国约80%的稀土供应依赖中国进口。因此,当中国对稀土出口实施限制时,德国的脆弱性就暴露无遗。荷兰和中国围绕中资背景安世半导体(Nexperia)的争端引发了全球汽车和其他电子产品行业的芯片供应危机,德国企业也再次遭受重创。
“脱钩现在根本不可能”
不过,摩根士丹利首席欧洲经济学家延斯·艾森施密特(Jens Eisenschmidt)认为,与中国“脱钩现在根本不可能”。这也是因为德国政府还没有太多精力重新审视对华关系。德国经济已连续萎缩两年,今年5月就任的德国总理梅尔茨(又译默茨)承诺要重振欧洲最大的经济体并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国内改革上。一开始,梅尔茨似乎也专注于与特朗普政府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以及推动乌克兰和中东和平进程。
梅尔茨就任后还没有访问过中国。 德国外长瓦德富尔原定于10月26日访华,但却临时推迟了访华行程,原因是北京方面仅确认了他提出的其中一项会晤请求。这一决定在德国国内也引起一些争议,社民党批评瓦德富尔此举发出了“不良信号”。11月3日,瓦德富尔与中国外长王毅通了电话。德国外交部发言人之后指出,双方同意维持建设性对话,并确认瓦德富尔的访华计划将在近期重新安排。中方也在通话中重申欢迎德国总理访华。
下周,身为社民党主席的德国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克林拜尔将作为新一届联合政府首位代表访问北京和上海,并将出席两国财长间定期举行的德中财金对话。中方本周五公布,第四次中德高级别财金对话将于11月17日在北京举行,中方牵头人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据路透社援引一位知情人士的消息称,一个由德国银行和保险公司代表组成的小型代表团将随同访华。克林拜尔预计将就一系列问题向中国施压。他表示,除稀土等原材料问题外,也将在中国谈及公平竞争,保护德国钢铁行业免受中国廉价出口的冲击。
(路透社、德新社)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