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之声中文网)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Recep Tayyip Erdogan)继续保持与美国和以色列的对抗态度。他宣布,土耳其将在一个独立的巴勒斯坦国的东耶路撒冷建立大使馆。
埃尔多安在土耳其卡拉曼省向正义与发展党的成员表示,目前主要的障碍是以色列对耶路撒冷的占领。但是"真主的旨意和允许使我们在那里开设大使馆的日子日益临近。"土耳其驻耶路撒冷总领馆已经由一位大使领导。
两个土耳其外交机构?
迄今土耳其驻以色列大使馆和其它外国代表处一样都设在特拉维夫。现在尚不清楚的是,埃尔多安究竟是想将其大使馆迁移还是在巴勒斯坦地区再开设第二个外交代表机构。1967年以色列占领了东耶路撒冷并宣布整个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久和不可分割的首都。但是耶路撒冷的地位在国际上始终存在争议。
美国一意孤行
美国总统特朗普12月初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并宣布美国大使馆将搬迁耶路撒冷之后,引起很多国家的抗议。国际社会要求与巴勒斯坦谈判签署一项和平条约确定耶路撒冷的地位。巴方则一直要求建立一个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的巴勒斯坦国。
上周三(12月13日),伊斯兰合作组织 (OIC)宣布承认东耶路撒冷为巴勒斯坦首都。50多个伊斯兰国家的国家和政府领导人以及部长出席了埃尔多安组织召开的紧急会议。
调解结束
华盛顿改变立场之后,巴勒斯坦人显然不再愿意与美国调停人会面。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的一名顾问向《以色列时报》表示,没有时间限制的封锁也影响到美国特使贾森·格林布拉特(Jason Greenblatt )和特朗普的女婿贾里德·库什纳( Jared Kushner)。
美国对耶路撒冷地位的最新表态让巴勒斯坦人更加感到愤怒。阿巴斯的发言人驳斥了白宫有关根据未来和平解决方案耶路撒冷老城的哭墙仍将是以色列的一部分的评估。
特朗普成为了首位访问哭墙的美国总统。耶路撒冷被视为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紧张关系的一个重要象征。以下图片纪录了这个城市与巴以恩怨的今昔。
图像来源: Reuters/J. Ernst登临油山(也称“橄榄山”),令人叹为观止的耶路撒冷老城便尽收眼底。该高地其实是圣殿山和老城东北、东南山丘带的一部分。本图上可清晰看到:城墙和伊斯兰最古老的宗教建筑— 金顶岩石寺(也称“圆顶清真寺”)。因曾经生长橄榄树,该山在其它语言中亦常被称作“橄榄山”。
图像来源: Reuters/R. Zvulun就在近50年前,还全然是另一幅图景:城墙和岩石寺清晰可见,让人猜想到,慑于1967年6月7日的这张图也是从油山上拍摄的。一群士兵在“六日战争”中将油山当作了指挥部。
图像来源: Government Press Office/REUTERS位于耶路撒冷老城圣殿山的阿尔—阿克萨清真寺被视为仅次于麦加(Mekka)和麦地那(Medina)的犹太教第三大朝圣地。之于犹太人,圣殿山至为神圣,依圣经所传,那里曾建有第一神殿和第二神殿。由之,一再出现紧张和冲突。从1967年起,以色列负责安全事务;一个穆斯林基金会则负责民事及宗教事务。
图像来源: Reuters/A. Awad阿克萨是该市最大的清真寺,其名意为“遥远的圣地”,建成于8世纪初。清真寺四周,较小的宗教建筑、花园和水井星罗棋布,在伊斯兰里有“高贵的圣物”之誉。寺中大祈祷厅由7排高大的廊柱支撑,可容纳约4000名信徒。
图像来源: Reuters/这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耶路撒冷城门矗立在基督徒区和阿拉伯人区的分界线上。进入该城门后,人们便置身于色彩斑斓、熙熙攘攘的阿拉伯市场里的那些小陌深巷。不过,这个通往耶路撒冷老城的北入口有着令人沮丧的名声:数年来,大马士革门成为巴勒斯坦人行刺的血腥地点。
图像来源: Reuters/R. Zvulun因朝向叙利亚的大马士革遂得此名的大马士革门建于16世纪,是奥斯曼帝国历史最悠久的最大城门之一。本图摄于1967年。从那以来,除了汽车和墙外人头攒动外,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图像来源: Reuters/耶路撒冷老城里密布小巷,分为犹太区、阿拉伯区、基督徒区和亚美尼亚区;老城被一道城墙所围,城墙建于1535年至1538年,由苏莱曼大帝下令建造。1981年,面积约1平方公里的耶路撒冷老城正式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图像来源: Reuters/A. Awad某些东西永不改变:摄于1967年的这幅照片问世50年后的今天,少年们依然穿行于巷陌间,叫卖刚出炉的、当地人称为“百吉”(Bagel)的芝麻面包圈,售价相当于1欧元。
图像来源: Reuters/Fritz Cohen/Courtesy of Government Press Office世界闻名的哭墙是犹太人的最大圣物。经过严格安全检查后,人们按性别,在哭墙前分开祈祷。信徒们,—有时也有其它宗教的教徒们— 将写有祝辞或祈福愿望的纸条塞进墙缝。方便的做法:人们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表达愿望,在耶路撒冷打印,塞入哭墙。
图像来源: Reuters/R. Zvulun此图摄于1967年9月1日,表现哭墙边(亦有“西墙”之称)的以色列人。当时,哭墙在约旦控制了19年后重又对外开放。
图像来源: Reuters/Fritz Cohen/Government Press Office 李京慧/洪沙 (路透社、法新社)
用我们的App,阅读文章更方便!给yingyong@dingyue.info发送一封空白电子邮件就能得到软件和相关信息!
阅读每日时事通讯,天下大事一览无余!给xinwen@dingyue.info发送一封空白电子邮件就能完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