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德国城市的防汛与排水

2012年7月27日

北京7.21水灾之后,多家媒体在报道中都提及北京等众多中国城市应对暴雨的措施明显不足,并多次提及德国的排水系统及规划理念。那么,在现实中,德国城市的排水系统又是如何运作的呢?

©ChinaFotoPress/MAXPPP - BEIJING, CHINA - JULY 21: (CHINA OUT) People run outside the Beijing railway station during a heavy rainfall on July 21, 2012 in Beijing, China. The heaviest rain in 61 years pounded the capital city on Saturday, leaving at least 37 people dead. (Photo by ChinaFotoPress) ***_***430181411 pixel
图像来源: Reuters

[德国之声中文网] 上周六(7月21日)的北京暴雨,让中国首都成为一片泽国,经济损失数以亿计,还有至少77人在这场灾难中丧生。不少中国媒体在"感动"和"问责"之余,也展开了反思,并将视线转向了其他城市。100多年前,德国殖民者在青岛老城区建立的排水系统目前就相当受人关注。据悉,青岛因从没有发生过内涝,被网友称为"中国最不怕淹的城市"。尽管目前青岛的排水设施中,仅有约1/30为百年前德国人所设计,但是,德国的排水系统及规划理念依然得到了许多关注。

而与此同时,在新浪微博等互动网站上,也有网友指出,德国的排水设计也并非无懈可击,并贴出汉堡、法兰克福等大城市水灾的照片作为例证。一时间,德国的城市排水之优劣,宛若雾里探花,让人摸不着头脑。

德国之声就此专访了汉堡城市排水事务公司(HSE)排水规划部门的负责人居内(Christian Günner)。他介绍说,汉堡的城市排水设施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体系:

"并非每一场暴雨都能通过这些人工的技术手段来对付。 不过,我们能对付大约两年一遇的暴雨。"

居内强调,根据欧盟及德国的相关法规,如果暴雨超过两年一遇的标准,水务部门就没有义务去保证排水顺畅。

仅从这一点来看,北京等中国大城市的排水标准并不算非常低。据北京防汛办公室的数据,根据地段不同,北京的排水系统设计容量为应付1~3年一遇的大雨,而在天安门、奥林匹克公园附近,排水管线是按照5年一遇的标准设计的。然而,上周六的暴雨,却为61年来最强降雨,全市平均雨量170毫米,在最强降雨点房山区河北镇,短短数小时内雨量甚至达到了惊人的460毫米。

排水管网哪怕再强大,总有一个设计上限。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极端气候越来越多,过分依赖人工的管网,迟早会有崩溃的时候图像来源: Fotolia/blickwinkel2511

城市排水 不能仅靠人工管网

德国斯倍安建筑咨询公司(Stadtbau-Atelier)驻华总代表、注册规划师李宏则指出:

"完全要靠人工的管网去把雨水排出的话,就会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设计的(排水)能力一定是有限的,不论中国还是德国。设计能力有限,一旦遇到超出能力范围的降雨,就会发生比较严重的后果。"

作为专业人士,李宏参加过上海世博会世博轴工程的设计。他认为,中国与德国,存在着城市规划理念上的差距;在排水系统设计上,关键差别不在于排水能力的多寡、排水管道的粗细,而同样在于理念。他指出,德国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较好地保留了天然的河网水系、湿地绿化:

"降雨量如果大的话,一方面要靠城市管网系统来排放到河道里去,但很大一方面,则是靠城市范围里的绿地、湿地、林地。这些其实也有储存雨水的能力。"

汉堡城市排水规划负责人居内也认为,汉堡市内大面积的绿地也在排水系统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绿地能够"锁住"雨水:

"绿地不像混凝土等材料的表面,雨水不至于很快溢出,也就是说能够延缓雨水的流动。同时,绿地还有助于调节城市的局部气候。"

疏堵结合 让雨水对号入座。

而中国的大城市,由于面临巨大的人口压力,可谓寸土寸金,难以像欧洲城市一般,保留大量的绿地或者开放水系。居内认为,即便是人口密度极高的城市,也应该在建筑间留出空间,让雨水通过。他介绍了一种在德国及荷兰城市采用较多的方法:

"比如,将一些公共活动场所,有意识地设计成暴雨时可以积存雨水的场所。在干燥季节,人们不会注意到这地方还会成为'水库',但是如果雨量太大,就可以将周边地区的雨水导入到这个区域。关键是,要留出这样的积水区,并且要想办法让周边地区的雨水能够流入这里。""而地下管网面对暴雨,很容易就会面临容量不足,这样就必须通过地面来疏导,不能再依靠地下管网。"

这张2007年的新闻图片在微博上被大量转载。图中建筑是汉堡鱼市,地处仓库城附近。在汉堡的部分低洼地区,建筑设计充分考虑了淹水情况,允许在极端情况下淹没。由于准备充分,这种设计节约了防汛排涝设施的投入,也保证了生命财产的安全图像来源: AP

做好预案 积水上涨也不慌

在本次北京暴雨中,当局的预案不力及相关警示不足也广受诟病。汉堡城市排水规划负责人居内指出,在出现暴雨等极端天气的时候,汉堡也会像北京一样,在立交桥等低洼地段出现严重积水,民众的生命财产会受到威胁,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居内说:

"这种情况下,就必须要保护重点目标,比如地下室不能淹水。在汉堡港口新城等容易积水的地区,地下车库等设施都有防水门;一旦收到政府发出的预警,就能封闭。大水来袭,一座座建筑就成为了坚不可摧的要塞。而在水面上方,建筑之间通过天桥相连,行人、以及救护车等应急车辆依然能够抵达各栋房屋。"

汉堡的仓库城以及临近的港口新城地处城市低洼地带,而且就在易北河边。一旦发生河水暴涨,便会出现积水。据熟悉此地规划细节的李宏介绍,港口新城的建筑充分考虑到了水位暴 涨的情况,底楼的门窗都采用密闭设计,即便淹没于积水中,也不会造成损失:

"这样的好处是,可以减小城市的防汛投入。另外,城市与河道的关系处理地更好,倒是反映了城市设计理念先进的地方。"

广渠门下立交,车辆淹没多时后,救援人员终于将其从水中捞出。德国汉堡水务部门强调,容易积水的危险地段一定要事先设立警示标志,必要时应该予以封闭。图像来源: Reuters

而从事排水规划多年的居内,则特别强调了设立警示标志的重要性。他说,在汉堡,市政部门都对各积水点进行过详细的排查;如果无法杜绝某处再次积水,就会设立显著的警示标志,警告市民在极端情况下不要靠近、或者不要将车辆泊停与该处,必要时,危险区域还会在暴雨来临前及时封闭。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各地的极端气候都有增多的趋势。作为人口聚居地,城市防汛与排水至关重要。然而,城市排水不应一味地依靠能力终有极限的人工管网系统,而应通过绿地来增加地面的透水性,并且切实做好预案,即便出现积水,也应最大限度地避免损失。德国城市的排水系统并非神话,德国城市也绝非不会发生内涝,但是其综合理念依然有许多值得中国城市规划者学习的地方。

作者:崔牧

责编:吴雨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